堂伯父卞鸿儒:战火中铸就的勋章传奇
在费县石井镇高桥村的悠悠岁月里,一个注定要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的生命,于1925年12月降临,他就是卞鸿儒。彼时的华夏大地,正被内忧外患的阴云所笼罩,然而这个小小的村庄,却孕育出了一位无畏的英雄。
1936年,年仅11岁的卞鸿儒踏入了中共苏鲁豫皖特委所办的费县高桥村抗日联小。那一间间简陋的教室,却充满着革命的火种与希望。在这里,他不仅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更在心中种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老师讲述的革命故事,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他年少的心灵,为他未来的人生之路指引了方向。
1944年,对卞鸿儒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将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紧紧相连。起初,他担任温河县五区区委通讯员,小小的身影穿梭在乡村的小道间,传递着重要的信息,每一次出行都像是一场秘密的征途,他时刻保持警惕,生怕耽误了一丝一毫的情报。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他先后担任青年救国会会长、区武委会委员、县青年救国会委员,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积极组织青年力量,为抗战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同年,他入伍成为了一名炮兵连班长,从此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峄县战斗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他紧握着炮弹,眼神坚定,一次次精准地将炮弹发射向敌人的阵地,为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随后的邹县、枣庄、泰安等战斗,他都冲锋在前,毫不畏惧。在枪林弹雨中,他见证了战友的牺牲,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保家卫国的信念。
1947年11月,卞鸿儒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他被调往第三纵队教导团政工队学习并兼任分队长。在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军事能力。此后,在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二十二军一九四团担任保卫干事,他参与了莱芜、济南、鲁南、淮海、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在莱芜战役中,局势瞬息万变,他深入敌后,冒着生命危险侦察敌人的情报。有一次,他伪装成普通百姓,深入敌占区,巧妙地躲过敌人的盘查,成功获取了关键情报,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济南战役时,他穿梭在战火纷飞的城市街巷,协助部队肃清敌人的残余势力,每一次与敌人的交锋,都是生死考验,但他从未退缩。
鲁南战役,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他坚守阵地,毫不畏惧敌人的炮火。淮海战役,那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决战,他在战场上忙碌奔波,为部队的安全保卫工作尽心尽力,确保了部队后方的稳定。渡江战役时,他望着滔滔江水,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跟随部队奋勇渡江,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行。由于作战勇敢,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八次 。
1950年1月后,卞鸿儒在多个岗位上任职,一九六四年任浙江省军区副检察长,他始终兢兢业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无论是在兵团保卫部训练队学习,还是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他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69年11月,因长期的劳累和伤病,卞鸿儒不得不因病离职休息。1982年3月按行政十四级副师级待遇办离了离休手续。但他的精神和贡献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1955年,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解放奖章,这是对他在解放战争中英勇表现的高度认可。1988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他独立功勋荣誉章,这枚勋章承载着他一生的荣耀与奉献,见证了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的故事,成为了高桥村的骄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编者简介:王凤,笔名艾兰,曾用笔名蓝雪花,山东济南人。爱好:中医养生,写作,网络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