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阳诗词通讯第169期
淄川诗词学会主编 2025年3月18日
本期编辑 蒲先和 侯发玉
本期目录
一、 研讨:徐晋如先生认为康有为“不懂声律”,因为他的七律《登万里长城》尾联“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论、令二字都用错了。说出你的看法,并举例证明。(只研讨“令”字)
二、第二课3月14日作业《佳作评选》结果
本期内容
一、研讨发言摘要
岳崇刚:
我认为,康有为在尾联中,令,字的用法没有错。在平水韵中,“令”是平声,但古人的诗句中,有不少把它作为仄声来用的例子。,唐·李白《落日忆山中》“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唐·李咸用《长歌行》中“娥眉螓首聊我仇,圆红阙白令人愁。”唐·孟浩然《凉州词中“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还有,汉《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等等。
康有为“英雄造事令人惊”的“令”字是仄声,符合格律要求的。
王文良:
同意岳崇刚老师的观点。
卢明甫《九日怀襄阳》中“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
宋祁《赋成中丞临川侍郎西园杂题十首,其四酴醾架》中“露蕊一春清袭袂,有人知是令君香。”
晁说之《谢季和朝议牡丹》中“尽日清芬与风竞,熏炉漫使令君狂。”
孙立娟:
我也认为康有为在《登万里长城》诗:“英雄造事令人惊”尾联中,“令”字用的没有错。在平水韵中,“令”字作为名词时读仄声,作为动词时读平声。但在古人的诗句中,有不少把“令”字作动词(仄声)用的例子:
1、羌笛胡笳不用吹,异方之乐令人悲。唐·孟浩然·凉州词。
2、一日不见令人愁,昼夜共处终无尤。宋·陆游·饮酒
3、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彩女颜如花。唐·李白·飞龙引
翟丕万:
康诗中,“令”字取“使、让”之意,有此种表意的古代律绝诗句中,大都作平声用,且比比皆是。如: 唐 · 施肩吾的“一回行到冯公院,便欲令人百事休。”又如: 唐 · 李嘉祐的“莫向黔中路,令人到欲迷。”再如: 唐 · 裴夷直的“桂江南渡无杨柳,见此令人眼暂明。”还有,北宋 · 韩琦“合欢萱草两含芳,一见令人乐兴长。”等等,例子中,若作仄声解,就犯孤平。有可以看做仄声的,大多不是格律诗,但是亦有例外。如:唐 · 孟浩然的“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加之王文良老师的例子又增加了佐证。综上所述,徐的观点也是有依据的,但不完全对。我认为,康有为是懂格律的。
曹玉梅:
徐晋如先生对康有为《登万里长城》尾联"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的声律批评,需要结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规范和具体诗句的平仄关系进行辩析。以下从声律学、诗例举证两个层面来探讨。
一,声律学层面的矛盾性
按七律格律,尾联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对应诗句"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论"字从《平水韵》中应对在此第五字中为平声。"令"字在《平水韵》中属仄声,而此处格律要求第五字应为平声。
二,举例说明:杜甫《秋兴八首,其五》尾联"云移雉尾开宫扇,曰绕龙鳞识圣颜“中"开"(平)与"识"字(入声仄)严格遵循"平仄仄","仄平平"的规则。
三,举例说明,李商隐《无题》"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双“平与"一"(入声仄)形成精密对仗。
相对而言,康诗"论"与"令"未实现平仄对应,也无”拗救”的痕迹,如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以"有"救"万",可证明康诗确存在格律流失。
总结:康有为为语言大师,科考状元应该是深懂格律的。康诗尾联通过"论功绩","令人惊"的直向表达,凸显对长城历史功过的重新评判,其思想冲击力确实超越了格律的严谨性。这种"重意轻律的取向,在晚清"诗界革命“背景下具有时代的合理性。
侯发玉:
赞成前边几位老师的看法,认为康有为诗句“英雄造势令人惊”中“令‘’做仄声用是可以的。例如:
1、控鹤府令云衣裾,仆射窜死令公诛。——宋晁补之《鸾车引》。
2、天历饥告江南氓,官家鬻爵令新行。——元末明初杨维祯的《奉彭义士歌》
3、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孟浩然《凉州词》。
马 宁:
同意老师们的精彩言论,我也尝试着找了几首:
1、欲语未语令人嗟,桃李回看眼中沙。宋·陈与义·次韵富季申主簿梅花
2、风流云散令人惜,至今犹唱阮郎归。宋·喻良能·天台歌
3、当时已足令心愁,如今况复隔罗浮。明·苏伯衡·周伯宁春晴江岫图为吕仲善题康有为“英雄造事令人惊”的“令”字是仄声,符合格律要求的。
张春华
不同意徐晋如先生对康有为《登万里长城》尾联的声律批评。“律”是一种严格而固定的规则,这种规则也是一种束缚。往往由于声律的过分固定,不免因辞害意。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康有为“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中,上联“论功绩”出律,下联“令人惊”格律是“平平平”,也就是三平尾,其实古诗中也有,举三个“三平尾”的例子:
例一 崔颢《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空悠悠”就是三平尾。
例二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春山空”也是三平尾。
例三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中的“唯孤云”也是三平尾。
我认为,格律不是“铁的纪律”,平仄应有灵活处置的空间,不应因律害意。
李世清:
同意老师们的观点。我的举例:
1、尽日清芬与风竞,熏炉漫使令君狂。宋晁说之《谢季和朝议牡丹》
2、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唐李欣《送魏万之京》
3、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唐孟浩然《凉州词》
赵 芳:
从目前跟随老师们学习格律诗的铁定格律来说,我认为徐晋如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毕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古人有很多出处是正确的,那是人家的文化自信,不可言。对于我这初学“小白”来说:墨守规律是正确的。
蒲先和
徐晋如先生的观点是片面的。在古人的诗中“令”字做动词时虽然大多作平声,但是也有人做仄声用。如
1.明·林熙春《无题 其四》句“终旬不列肆,顿令食无鱼。”
2.明·孔从先《啸台》句“盈盈襟袖里,不令到人间。”3.明·毛奇龄《查继佐客淮复买小鸦头自随短句为寿或云嘲焉并命鸦头歌之》句“团团桂树枝,能令八公还。”
可见,说康有为“不懂声律”是片面的。
综述:
为了说明“英雄造事令人惊”中“令”字可以做仄声,删去重复,诗友们共列举了18条例证。经过审核,其中第1、2、4、8、9、10、11、12、13、14、15条均不符合条件:第15条“令”字在句中是做平声的,故无效;其余10条所属原诗都是“古体”,而“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见王力《诗词格律》),所以也不能证明句中用字的平仄。这样以来,可以证明令字在作动词的时候可以读仄的,只有3、5、6、7、16、17、18七条。
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在古人诗中,“令”字做动词时多读平,但也可读仄,故而徐晋如先生的论点有失偏颇。康有为是懂格律的。
另外,从发言中看出,有的诗友没有按照要求查找“令字作动词时读仄”的例句,而是从“重义轻律”合理、“三平尾允许”的角度进行论述,(这些内容也可以讨论,但不是本节课的研讨范围)而且有的论据也欠正确,可再仔细琢磨。
诗友们列举的证据:
1.唐·李白《落日忆山中》“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
2.唐·李咸用《长歌行》中“娥眉螓首聊我仇,圆红阙白令人愁。”
3.唐·孟浩然《凉州词》中“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4.汉《行行重行行》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5.卢明甫《九日怀襄阳》中“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
6.宋祁《赋成中丞临川侍郎西园杂题十首,其四酴醾架》中“露蕊一春清袭袂,有人知是令君香。”
7.晁说之《谢季和朝议牡丹》中“尽日清芬与风竞,熏炉漫使令君狂。”
8.一日不见令人愁,昼夜共处终无尤。宋·陆游·《饮酒》
9.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彩女颜如花。唐·李白·《飞龙引》
10控鹤府令云衣裾,仆射窜死令公诛。——宋晁补之《鸾车引》。
11.天历饥告江南氓,官家鬻爵令新行。——元末明初杨维祯的《奉彭义士歌》
12.欲语未语令人嗟,桃李回看眼中沙。宋·陈与义《次韵富季申主簿梅花》
13.风流云散令人惜,至今犹唱阮郎归。宋·喻良能《天台歌》
14.当时已足令心愁,如今况复隔罗浮。明·苏伯衡《周伯宁春晴江岫图为吕仲善题》
15.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唐李欣《送魏万之京》
16.终旬不列肆(去声二十号),顿令食无鱼。明·林熙春《无题 其四》
17.盈盈襟袖里,不令到人间。明·孔从先《啸台》
18.团团桂树枝,能令八公还。明毛奇龄《查继佐客淮复买小鸦头自随短句为寿或云嘲焉并命鸦头歌之》
二、佳作评选结果
第一名 6号 21票 吕允强
〔仙吕•寄生草〕过年(通韵)
烟花灿,鞭炮喧,江南江北同开宴,天涯海角共春晚,新朋老友频连线。小娃娃叩首岁钱收,小媳妇备礼娘亲看。
第二名 4号 20票 蒲先卫
过年有感(通韵)
又是年关至,天晴也有阴。
时闻鞭炮响,谁悯讨薪人。
第三名 2号 13票 冯俊英
行香子· 除夕
文化风俗,历代相传。在外人、总盼团圆。归心似箭,梦现家园。看窗贴花,墙贴画,框贴联。 神龙归去,金蛇当位,看今朝、日胜从前。佳肴美味,把酒言欢。愿春常在,人常聚,月常圆。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