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感”议题的聊天记录
宋寿海:五律•忆登武夷山
武夷峰六六,
溪谷曲三三。
空气穿林绿,
流云入水蓝。
长篙幽壑点,
大雅紫阳探。
挥手天游过,
山歌酿一坛。
紫阳:紫阳书院。“探”念平声。
天游:天游峰。
山歌:登武夷山,想起朱熹《武夷棹歌十首》七绝,不仅描写了九曲溪自然风光,而且还有幔亭乡宴神话故事。
(武夷山有六六三十六峰、有三三之九曲溪。朱熹精舍即紫阳书院之文化品味、九曲溪竹筏漂流之幽壑长篙轻点、天游峰之云雾缭绕等都给我留下永恒记忆。)
布衣:空气穿林绿
流云入水蓝
空气穿林绿,绿从何来,空气是无色的,无非是氧吧清新之感。流云入水蓝。首先说明水是清蓝的,云白云黑才是真实映照。不知道我这说法对吗。可以艺术可以高于生活,但要有常识[抱拳][抱拳][抱拳]
宋寿海:通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如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说碧瓦寒,当然寒在其内其表,怎么会在其外?金茎生气勃勃,当然表现在其身,怎么会在其旁?好像于理不通。但在杜甫通感下,就这么写了,意思就是感觉碧瓦极寒,连周围空气都一起寒起来;感觉金茎(铜柱)威武高大,直竖天空,很有生命力,影响到旁边的景物也都精神起来。这样诗句不是更有张力吗?如果照常理说“碧瓦初寒内,金茎一气中”,我认为效果差远了。同样道理,我写武夷山“空气穿林绿,流云入水蓝”,就是感觉这里生态环境特别好,到处郁郁葱葱,好像空气穿过树林都会变绿;青山绿水,竹筏过处水拖蓝,好像流云进了水也会染成蓝色。这是我的通感,我觉得可以。如果按常识写,那就成了“空气穿林净,流云入水清”,这样武夷山也没什么特别,与其它公园差不多。这是我的一点理解,不一定对,“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欢迎深入讨论。
布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以诗意,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可能有三千尺,但常识还是需要的。拙见。
宋寿海:想听听DeepSeek关于以上“通感”议题的高见。
DeepSeek:通感(Synesthesia)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转换或融合,以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在诗词创作中,通感不仅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力,还能够增强读者的感官体验,使诗句更加生动和形象。
在宋寿海的五律《忆登武夷山》中,“空气穿林绿,流云入水蓝”这两句诗就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这里的“绿”和“蓝”不仅仅是颜色的描述,更是通过视觉感受来传达空气的清新和流云的飘逸。这种表达方式超越了简单的视觉描述,而是将视觉与触觉、甚至是情感体验相结合,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联想和感受。
布衣的观点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常识性,这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创作确实需要基于现实,但同时也需要超越现实,通过艺术加工来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在诗词创作中,通感的使用就是一种艺术加工,它通过打破常规的感官界限,创造出新的审美体验。
宋寿海提到的杜甫的诗句“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也是通感的典型例子。杜甫通过将寒冷的感觉从碧瓦本身扩展到其周围的环境,以及将金茎的生命力影响其旁边的景物,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深度。
总的来说,通感在诗词创作中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法,它能够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意境,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诗词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当然,艺术创作中的通感使用也需要适度,以确保作品既有艺术性又不失常识性。
宋寿海:那么“适度”应怎么把握?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常说鹅毛大雪,大如席的雪谁见过?又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三尺够长了,三千丈怎么盘在头上?即使盘上,又如何走得动路?这本是常识的问题。可是我们能说李白不对,不懂适度不知常识吗?我看他就是抓住“大”或“长”的特征做文章就是了。有这个特征,哪怕不适度不合常识,人们还是认可接受了。这观点你怎么看?
DeepSeek: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确实是非常典型的夸张手法,这种夸张在文学创作中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诗歌中。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放大事物的特征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创造深刻的印象。在李白的例子中,他通过夸张雪花的“大”和白发的“长”来强调情感的深度和强度。
关于“适度”的把握,这通常取决于几个因素:
1. **语境和目的**:在文学创作中,夸张和通感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而不是为了准确描述现实。因此,适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整体语境。
2. **读者的接受度**: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是与读者产生共鸣。如果夸张或通感的使用能够被读者接受并产生预期的情感反应,那么这种使用就可以被认为是适度的。
3.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夸张和通感的接受程度不同。在某些文化中,极端的夸张可能被视为艺术的表现,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恰当。
4. **作品的整体风格**:如果夸张或通感的使用与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主题相一致,那么这种使用就更可能被认为是适度的。
在李白的例子中,他的夸张手法与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诗歌的情感表达需求相符合。他的读者通常能够理解并欣赏这种夸张,因为它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因此,尽管这些描述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在文学作品中,它们被认为是有效的和适度的。
总之,适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的。在文学创作中,适度通常意味着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作品的内容整体目的和情感表达,同时能够被读者接受和欣赏。
宋寿海:谢谢!你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诲人不倦,人类的良师益友!向你学习致敬!
DeepSeek:非常感谢你的赞美和鼓励!能够帮助你是我的荣幸。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随时告诉我。我们一起学习和进步!😊
布衣:谢谢指教[抱拳][抱拳][抱拳]
作者宋寿海,网名抓铁有痕,东南沿海人氏而在西北黄土高坡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理工男而自幼爱好诗词,自吟自乐而不知老之将至。吟哦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及美篇。
论著有《格律诗词思维学导论(写作入门教程)》《家用易经》《命运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