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忘怀的记忆——捕捉沙光鱼
吴伦林
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经历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岁月的天幕上,熠熠生辉。对我们海边盐圩子来说,孩时同小伙伴们一起捕捉沙光鱼的时光,便是这样一段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远去的故乡曾经是我国四大海盐产区之一的淮北盐场,它拥有八大国营制盐场方园数百平方公里,我的家乡徐圩盐场便是其中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独特环境和气候,使它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那就是岸上的海英菜水中的沙光鱼,是盐场特有的物种。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生活居住在老盐圩里,滩地的结构还是老式八卦滩,人们的生产方式仍处于原始状态。那时我的家乡老盐圩子生态环境的确好,真是纯自然、无污染;天是蓝蓝的,水是绿绿的,空气中带有一丝的咸味。不夸张地讲海鸥、野鸭、各种水鸟满地跑,入秋了南飞的大雁排成人字行,一行行川流不息飞翔在蓝色的天空中,鸣叫声此起彼伏,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人与自然生动和谐的美丽画卷。
老盐圩的沟港河汊,洼地土塘,养水滩大面积里都生长着各类鱼虾蟹贝,特别是沙光鱼最为著名,它属于杂食生物,专吃小鱼小虾,生存和繁洐能力极强。可惜它的生存周期只限一年。人们喜欢它不仅外形很特别,头大嘴大身子长,无鳞光滑胖胖的十分可爱,形容它生长速度是一年一尺长,三年赶上老龙王,而且它的肉嫩鲜美。能红烧能做汤,香气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把它腌制或剖开晒成咸淡干,不仅能做成上等菜肴,而且便于人们储存保持新鲜活性。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盐圩子各家孩子多计划粮不够吃,但盐场盛产鱼虾,人们就拿咸鱼干与附近农村人兑换些粮食蔬菜吃,也多少解决了一时的生计问题,所以盐场人对沙光鱼公称为“救命鱼”,是盐场人的最爱。
想起我们这一代人与沙光鱼结了不解之缘,孩时大伙都懂事,知道父母的甘苦,就想方设法为家里做点事少开支,减轻父母的负担。逮鱼摸虾、捉小蟹、挑小罾、赶海拾网、拾草挑水那是家常便饭,也是必须的。在我们孩时除上学之外最大的乐趣就是摸鱼钓沙光。炎热的夏季伙同小伙伴们顶着烈日,乘着午饭后跑到滩后摸上几斤沙光,再去学校上课那是常有的事。暑假期间那就不用说了,整天泡在沟里塘里河里摸沙光嬉戏中,人晒成黑驴蛋都不在乎。但遇到鱼情小伙伴们精神就来了,一招呼迅速出动,不仅分工明确,而且相互积极配合。在沟渠里能自觉分成两组,前后夹击,把鱼向前赶,集中到沟渠中间,再做堰使鱼无法逃脱。简单的捕捉方法就是把水搅浑,使鱼儿无法呼吸漂上水面,一网打尽。在开阔的河里洼地里,我们的小伙里洼地里我们的小伙伴就会一字排开,扑下身子,沉入水中,只露双眼,嘴含鱼串,向前推进,逮住鱼后用尖锐的鱼串把鱼串起来,含在嘴中拖着鱼串向前摸进,不让一条鱼突破咱的防线。所以每次集体行动都有收获,少则逮上几斤,多则十几斤,从不失手,带着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回家向父母报告,一天都有精神。钓沙光鱼也是我们的拿手活。用鱼竿钓沙光鱼是一个普遍的、传统的方式。在我的记忆中钓沙光鱼都用小鱼小虾做引子,使鱼儿上钓。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清晨大雨过后,阳光普照,天气格外清朗,滩后老土塘储存了一塘阴阳水,多日没有运转,给沙光鱼生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鱼儿很多。全圩里十几号人不约而同地赶到土塘边钓鱼,人们手拿鱼竿不停地起竿甩竿,不一会功夫土塘边散落着一地的鱼儿,活蹦乱跳。鱼儿清一色有一筷子长,鱼身呈现金黄色胖乎乎的,十分地喜人,那情景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中。
后来我们的钓鱼方式在实践中得到改进和应用。记得中央电视台在有关节目中作了报道,钓鱼不用钩让大家猜猜看,判断是真是假。不是盐场人都是持否定的观点,没有钩怎能钓到鱼呢?实践证明咱盐圩子人没有钩子也能钓到鱼,是真的。我们盐场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基本上不用钩子钓鱼了,特别是单兵作战钓沙光鱼都采用“蛙钓”。就是鱼竿采用尼龙线钓鱼,线的顶端用一个小锡砣,锡砣就是起下沉的作用,锡砣下方放上预先备好的用蚯蚓或蚂蟆穿成一个环,作为饵料吸引鱼儿上钩,效果非常好。钓一天鱼用两三个砣也就够了,时常钓上几斤活鱼那是小菜一碟。
记得我和小伙伴们在鱼季穿着短裤,身背鱼篓,右手拿鱼竿,左手握住鱼舀子,深入到水库里、方洋大洼里,那儿水深鱼多鱼儿大,站在齐腰深的水中,举起鱼竿轻轻地把鱼线甩出去,手儿再轻轻地上下点拉,沙光鱼见到蠕动饵料送到嘴边,扑哒一嘴含住,此时电流般触发我的右手迅速提起收缩鱼竿,左手的鱼舀子送上前去,鱼儿顺势松嘴稳稳掉入到我的鱼舀之中。有时一砣下去,同时也能钓上两三条沙光鱼。“蛙钓”钓鱼也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模式,变守株待兔式为主动出击,比老式钩子钓鱼更简单,更方便,来得快,效果好。
对我来说捕捉沙光鱼记忆犹新的事有过两次。一次是六七年那正值文革期间,学校停课,我在家休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里做些家务事,如捕鱼、拾草、担水之类。那年天气大旱多日不降雨,又逢低潮讯,一时水库中的水源得不到补充,家边的场一号水库是场里最大水库,面积达近三千亩,就象小海似的,一眼望不到头,可水库中的水也见底了,也只有小腿肚深,但大沙光,大丁鱼在水面上乱穿尽收眼底。我们丁三圩就靠水库边,鱼儿就在眼前大伙磨拳擦掌都想捕上几斤解解馋。怎么捕,大伙一合计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圩里的破盐筐底子给割掉用于罩鱼,就叫罩筐每人手拿一只,在水库中追鱼,追上鱼就把罩筐投下去,把鱼罩在筐里,这确实是个办法。说干就于,大家动手寻找盐筐。准备就绪后,大伙望着水库中鱼花四溅,纷纷跳下水库追逐大沙光、大丁鱼,那场面真是十分刺激也过瘾,人们在水库中来回奔跑,忙得不亦乐乎。你看大沙光傻傻的呆头呆脑的样子,其实它是十分地狡猾,游起来不仅敏捷而且速度向箭一样飞快,大伙追啊追啊转眼间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一场激战的人鱼大战,结果呢?人没斗过鱼儿,鱼儿还在眼前乱穿就是捉不住。人们脚踩於泥再加水的阻力奔跑的速度那而赶上鱼游得快呢,想得到美。弄得人人浑身上下都是泥水汗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就纷纷地败下了阵来。
还有一次也是捕捉大沙光鱼,沙光不仅个头大,条条都在斤把重,而且持续捕了一个星期,至今我也没有忘记,印象太深刻了。时间大约在六八或六九年的深秋其间,我们丁三圩艞口,就是烧香河与盐河之间,有几百亩荒滩盐碱地,从丁三圩艞口一直延伸到辛高圩原场劳动副业大队旁,也就是场农工商公司的前身。场从老徐圩迁址辛高圩,此地新建了场化工厂、场中小学,镇上的粮站及职工宿舍区所在地。那时这遍土地场劳动副业大队准备开发利用,开垦成一块一块土地,并挖了一条条小沟渠,主要是为了排碱改良土壤,为以后搞种植做准备。平时那地方也无人问记。到了深秋,沟渠里的水见底了,我路过偶然发现有很多大沙光鱼洞,藏在沟边的蒿棵中,菁苔下,洞口都不小,有一圈泥蛋蛋还在冒着浑水,说明有大货。看此景我心中暗喜一路小跑,察看了十几条所有沟渠,掌握了鱼洞了解了鱼情,记住了鱼洞的方位。
那时丁三圩老盐圩里没有几家人,不少职工都因工作调动搬迁到别的圩子里去了,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些沟渠中有鱼。第二天早饭后我提着小水桶迫不及待地赶往艞口外的沟渠,看到黑洞洞的鱼洞,我迅速脱下鞋裤,跳到沟里,弯下身子,顺手伸进了鱼洞深处,当我手触摸到鱼头那一刻就知道是个大家伙,沙光鱼头足有拳头大小,我牢牢地使劲抓住鱼头用力把鱼掏了出来,瞧…足足有尺把长斤把重,让我高兴坏了,首战告捷。起身奔向预定好的第二鱼洞…都是大家伙啊,连续拿下三条沟渠,轻轻松松捕捉到十几条,那黄黄的胖胖圆圆的大沙光真让人高兴,足有十来斤,十分喜人。今天捕,明天沟渠的大沙光鱼照样入洞,我照样能掏到…
随着太阳渐渐西斜,我的小水桶里装满了活蹦乱跳的大沙光鱼,虽然渾身都是泥巴,脸上却洋溢着笑容。我带着自已“战利品”,哼着小曲儿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到家后,妈妈把我捕捉来的沙光鱼做成一道道美味的菜肴。那鲜美的味道,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如今老盐圩已远去了…但那段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沟港河汊泥滩上嬉戏,捕捉沙光鱼的时光,却永远留在我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宝藏。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那段时光,心中便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2025年3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