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春之歌
—陕西共大六十周年祭(一九六五~二零二五)
王意超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故事如璀璨星辰,虽历经风雨,却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今天,我们站在陕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节点上,回首往昔,那是一首激昂奋进的青春之歌,虽已落幕,却永远值得铭记。
1965年,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变革的时代。陕西省委胡耀邦书记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顺应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创立了这所省属半工(农)半读的高等院校——陕西共大。她的诞生,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待,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三秦大地。
学校的领导,是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经验为学校掌舵。校长舒同,这位红色书法家,以笔为剑,书写着教育改革的壮丽篇章;副校长段洁和杨鸿章,他们并肩作战,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倾尽全力。而那些从陕西名牌大学调来的优秀教授、讲师们,他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毅然投身于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用知识的火种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
学生们,大多是因家庭出身不好而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还有那些渴望继续深造的已参加工作的人。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汇聚在陕西共大。在这里,他们不仅是学生,更是建设者。建校初期,师生们同住“新村”,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没有退缩。他们打井开荒种地,栽桑养蚕,烧砖建房……用汗水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奇。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实现了粮油经济自给自足,还建造了四栋“宿教合一”的楼房。那不仅是简单的建筑,更是他们青春的见证,是他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然而,正当师生们热情高涨,为祖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奋斗之时,“阶级斗争”开始了。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陕西共大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事与愿违,到了1969年,学生即将毕业之际,上面却下达通知,将已经在校学习了四年的学生“按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政策,大部下放到偏僻的旬邑山区农村。那一刻,多少梦想被搁置,多少希望被搁浅,但陕西共大人的精神却从未被磨灭。
在老一辈领导的帮助下,经过同学们11年的不懈奋斗,他们最终取得了和全日制院校毕业生一样的待遇。这是一场艰难的胜利,是他们用青春和坚韧换来的荣耀。然而,这样一所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大学,却也走到了尽头,结束了她闪光的一生。
如今,六十载春秋已过,陕西共大已成为历史的一页。但她的精神,却如不灭的火焰,永远燃烧在每一个共大人的心中。她让我们明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群人,用青春和热血,为教育改革拼搏,为国家发展奉献。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最动人的乐章,是青春最美的赞歌。
岁月流转,但记忆永存。陕西共大,你虽已离去,但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传承你的精神,用青春和汗水,续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让这首《新青春之歌》永远传唱下去。

续章:岁月的回响
当岁月的风轻轻吹过,那些曾经的青春记忆,如同一片片落叶,飘落在时光的长河中。陕西共大,你的名字或许已被许多人遗忘,但那些在你怀抱中成长的学子,却永远铭记着那段岁月。
六十周年,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站在今天,回望过去,不禁感慨万千。那些在“新村”里共同度过的日子,那些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瞬间,那些在教室里刻苦钻研的时光,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曾经,我们以为青春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盛宴,却不知岁月的车轮会如此无情地碾过。当毕业的通知下达,当“上山下乡”的号角吹响,我们的心中充满了迷茫与不舍。但陕西共大教会了我们坚韧与担当,即使面对命运的无常,我们依然选择了勇敢前行。
在旬邑的山区,我们用双手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我们种下庄稼,也种下希望;我们面对困难,也面对成长。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却也是最纯粹的青春。我们学会了在风雨中站稳脚跟,在挫折中寻找希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陕西共大给予我们的精神滋养。
多年以后,我们从山区归来,带着岁月的风霜,也带着成长的印记。我们用十一年的不懈奋斗,争取到了与全日制院校毕业生一样的待遇。那一刻,我们为自己感到骄傲,也为陕西共大感到自豪。虽然她已经结束了自己的使命,但她的精神却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我们已不再年轻,但那首《新青春之歌》却从未停止。它在岁月的长河中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陕西共大,你是一首未完的诗,是一幅未干的画,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你的故事,你的精神,将永远在我们心中流传。
六十周年,是对过去的祭奠,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传承陕西共大的精神,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新的篇章。让这首《新青春之歌》,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传唱,永远闪耀。如今我们陕西共大的当年学子,已经步入耄耋老人的行列,不少人已经驾鹤西去,然而大多数尚存于世的同学们,依旧故我,保持着“陕西共大人”的精神风貌,在夕阳的映照之下,继续载歌载舞,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响,顽强地谱写着新时期的辉煌篇章!

(作者:陕西共大学生 王意超.微名“望旺”)
【作者简介】
王意超,祖籍江苏镇江,1946年生于陕西咸阳;1969陕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毕业,于咸阳市水利局市地下水工作队工作,曾任队长、主任工程师等职,中共党员。中国水利学会、全国地下水信息网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科技论文多篇;部分论文入编《科学中国人十年优秀论文选》《中国水利水电发展文库》《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获得省、市级多项科技进步奖。部分诗词楹联入选《中华现实与浪漫诗词精品大鉴》《当代诗人天伦吟赋精选》和《二十一世纪中华百年诗典》《中国当代诗词楹联艺术家辞典》,现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