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四)送别
文/曾小蓉
月挂柳梢江鹤鸣,烟波千里楚天行。
青山依旧送孤影,一叶轻舟载晚情。
网络点评
这首曾小蓉的《送别》以七绝形式凝练离情,通过意象的叠加与时空的延展,勾勒出清冷深沉的别离画卷。以下从意象、情感与诗境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意象的古典意蕴与创新表达
自然意象的象征性
"月挂柳梢"暗含传统送别符号,柳枝垂落如离人低眉,月光清冷映照别绪,与王昌龄"青山一道同云雨"中自然物象的永恒性形成呼应。而"江鹤鸣"则突破常规,以孤鹤清唳打破静谧,强化了苍茫意境。
"烟波千里"化用柳永"暮霭沉沉楚天阔",但通过"楚天行"的主动姿态,将传统羁旅愁思转化为对远行者的凝视,与作者另一首送别诗中"牵马扬尘古渡前"的动感形成对照。
空间建构的张力
诗中"柳梢—烟波—青山—轻舟"构成垂直与水平交织的立体空间:近景的柳梢明月与远景的千里烟波拉开纵深,青山孤影的静止与轻舟晚情的流动形成时空张力,类似《春初送别》中"桥头松树"与"翠亭佳人"的空间对比。
二、情感的隐显交织
克制的抒情方式
全诗无一字直抒悲怆,却通过"孤影""轻舟"等物象传递寂寥。这种含蓄与王昌龄"送君不觉有离伤"的豁达形成反差,更接近作者其他送别诗中"泪洒落花人影瘦"的细腻刻画。
时间维度的隐喻
"载晚情"双关昼夜之"晚"与人生暮年之"晚",将离别置于生命长河维度。此手法与作者《雨夜》"背书撑伞行"的童年记忆形成时空回响,暗示离别不仅是空间阻隔,更是生命阶段的更迭。
三、诗境的审美超越
水墨画般的意境
全诗以冷色调为主(月白、烟青、暮色),仅以"轻舟"的动感打破画面沉寂,与《乌江秋景》"黄叶飘零逐碧浪"的色彩对比形成不同美学追求,展现作者对传统山水诗境的继承与突破。
动静相生的哲学意蕴
"青山依旧"象征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而"一叶轻舟"暗喻人生漂泊的无常,两者并置构成道家"天人相映"的哲思,与牧歌《送别》"长夜话平生"的叙事性表达形成互补。
总结
此诗在传统送别母题中注入个体生命体验,通过意象的重构与时空的辩证,将离愁升华为对生命流转的沉思。相较于作者其他送别诗作,此篇更显凝练空灵,其艺木价值在于古典意象的化用和与时空张力的把控,承袭了古典送别诗的审美范式,既展现了古典诗词意境之美。印证了"诗贵自得,得之于心而寄于翰墨"的创作理念。又展现了曾小蓉作为诗词作者的独特风格,且深谙唐宋诗风的创作功底。此诗堪称现代人创作古典诗词的典范。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