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诗两首【附评论】
桑恒昌

• 命犯桃花
且不说杂书上
如何渲染
也不听江湖术士
百口莫辩

桃花未骨朵
人心已含苞
问一问
游园的公子
哪个不想
作得桃花丛中人
一言即出
所有的桃花
都红了
半边脸腮
桃花劫桃花煞
犯了又怎样
还不都是
爱的花絮
若得逼面
而来的际遇
快哉人生
多解的命题
即使缘浅命薄
只此一聚
记忆交错的细节中
也会在心底
生出纹理
若修得
我心你潜你心我渡
誓言是
与生俱在的咒符
公子
你拿命犯来的
岂不是
桃花扇李香君的宿命
• 又一季桃花
一夜间,小奴家
绣出大朵大朵的自已
相公,你行走其间
碰触的枝条
是我款款的手臂
我拦不住岁月
也拦不住你
我们各自
往深处走去
再轮转经年
相公,我们可否
不期而遇

你撩开桃枝渐行渐远
发出几声轻叹
莫非你想到
那柄溅血的桃花扇
是啊
上至朝堂豪门
下至草野民间
桃花桃花曾经
惹翻多少情场公案
【评论】
桃花的双重镜像:论桑恒昌诗歌中的情爱宿命论
文//空穴来风
在桑恒昌的桃花诗境中,两株开在不同季节的桃树构成了互文性的生命图景。诗人以古典戏曲《桃花扇》为精神底片,用现代诗语重构了桃花意象的双重属性:既是被宿命诅咒的谶语,又是生命本能的觉醒宣言。这种悖论式的书写让两首诗在时空的褶皱中展开对话,完成对情爱本质的形而上思辨。
第一首《命犯桃花》以解构的姿态闯入宿命论的禁区。当"游园的公子"成为主动触碰禁忌的现代主体,"桃花劫"不再是命理学中的灾厄符号,而是被解译为"爱的花絮"的生命礼赞。诗人在"咒符"与"宿命"的古典框架下,悄然置换了因果链的指向——李香君的桃花扇不再是悲剧的证物,而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之幡。那些"生出纹理"的记忆细节,在解构宿命论的同时重构了永恒性,使"命犯桃花"的古老谶语转化为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
《又一季桃花》则在时空褶皱里展开镜像叙事。当"小奴家"将身体幻化为满树桃枝,古典戏曲中的程式化场景被赋予了现代身体诗学的温度。"碰触的枝条/是我款款的手臂"这样的物我交融,消弭了传统性别叙事中的主客体界限。诗人将桃花扇的鲜血置换为记忆的染色体,让"情场公案"在历史循环中获得新的基因序列。结尾处"不期而遇"的悬置性期待,暗示着宿命论框架下个体选择的可能裂隙。
两首诗在修辞策略上形成精妙的互文结构。前作中"誓言是咒符"的刚性宿命,在后作中被"往深处走去"的动态过程软化;"李香君的宿命"在前诗是历史定数,在后诗却成为可以被"撩开"的桃枝。这种诗性逻辑的自我解构,暴露出桑恒昌对宿命论既迷恋又怀疑的复杂态度。他像古代的炼丹术士,将宿命论的铅块投入现代意识的丹炉,在语言的淬炼中提取出情爱本质的哲思结晶。
当两株桃树在诗歌的平行时空里遥相开放,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古典意象的现代转生,更是关于情爱本质的永恒追问。桑恒昌用桃花搭建的这座镜厅,最终照见的不是宿命的必然性,而是人类在时空经纬中不断突围的身影——那些被称作劫数的,或许正是我们主动选择的命运。
【桑恒昌简介】

巜山东文学通史》称,桑恒昌的怀亲诗创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诗坛的一个高潮,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他被誉为继臧克家、贺敬之之后,山东诗坛第三代,探索新诗意象化卓然有成的一代的领军人物。《齐鲁文学演变与地域文化》一书对山东文学六个门类重镇人物有这样的确定───
小说: 张炜、莫言;
报告文学:李存葆;
散文:山东籍王鼎钧;
诗歌:桑恒昌;
电影:张宏森;
电视:赵冬苓。
这就是现实的述说和历史的存留。
(济南市历下区退休教师王炳强组发)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