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酿
李世忠
我的父亲已经83岁高龄了。他是一位农民,又是一名手艺人。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一名篾匠。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编织竹器,篾子犹如体操运动员手中的彩带在他的手中上下翻飞。划出的一道道弧形的曲线是那样优美,我看得如痴如梦,在我看来那简直就是一场艺术表演。完工后,他总会用剩下的篾子头编织成蝴蝶,蚱蜢或者是一只麻雀挂在一尺来长的具有弹性的竹片上面,弹跳间除了没有生命外,可以说是栩栩如生。由于农村家家有竹园,人人都多多少少的懂点篾匠功夫,生意不是很景气,就放弃了这一职业。改学磨豆腐。可能是依然不能养家糊口吧?仅仅做了两年,又放弃了。
后来赶上了改革开放,田地承包到户,农民手中有了点余钱,剩余的粮食较多,价格便宜又不好销售。于是在我们回龙村兴起了一个新的产业———酿制米酒。
其实周冲米酒首酿于清末。据说当时主要销售于商城县南关一带。解放后由于粮食紧缺,曾经暂停了几十年。
粮食有了,需要的是技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村就有一位这样的老人,周冲米酒的继承者和传授人。他就是我的舅爷——何仁山。提起他,作为回龙人,直到今天,恐怕无人不知吧。那个时节他虽然年逾七十了,但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一位杠杠的酿酒师傅。在他的组织下,回龙村有了第一个酒坊。当时的酿酒条件很是艰苦。完全靠手提肩挑来完成。很多人不能也不愿接受,认为辛苦不说还浪费粮食。后来大家看到本来不值钱的粮食都变现了,而且是成倍成倍的变现,便改变了观念,拜师学艺。我的父亲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于是酿酒工艺在回龙这片土地上遍地开花。以至于庄庄有酒坊,家家有师傅。甚至影响到周边的几个村。
常言道:白菜多了不值钱。酿酒的多了,销售便成了问题。于是父亲便开始到外地去推销。固始黄埠口便成了父亲卖酒的主战场。先是肩挑,后来自行车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为了养活我们一大家人口,风里来雨里去成了常态。酿酒成了我家养家糊口的手艺。再后来,上石桥办起了酒厂,周冲米酒成了酒厂的原酒基地,销售已不再是问题。可是好景不长,由于经营不善,几年后酒厂垮掉了。再加上兴起了打工潮,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同时瓶装酒的大量涌入,米酒完全滞销。于是酒坊纷纷关闭,酿酒师傅纷纷下岗。酿酒业立马萧条下来。
尽管如此,我的父亲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他重新思考:要把米酒销售出去,不能以量大取胜,必须以质取胜。于是改进工艺,别人开始使用糖化酶,父亲依然坚持用花粬进行催化。放弃了籼米酒的酿制,精心专研糯米酒的研究。专酿好酒,精酒。后来以传统工艺结合自己特有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风味的糯米酒。几十年来,喝过他酿制的糯米酒的人一直坚持常年买他的酒。尽管在那一段时间内销售的不是太好,但是他依然一如既往的坚守着。
如今,我们都成家立业了,不需要父亲养家糊口了,他本可以放弃这一职业了,但是他还依然坚持酿酒。以满足当初的老用户的需求。在我看来,对他来说,酿酒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他酿就的是一种情怀。
今年开春,他又开始了他的新春第一酿。让我回来帮忙。
他对我说:“是艺可防身,你也学酿酒吧?将来退休了接着酿,别把我家的酿酒技术搞丢失了。”
看着清冽的米酒,闻着沁鼻的清香,我接过了他手中的溜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