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低估的诗歌艺术
历史贡献
——赏析杨广的
十首代表诗作
长风剑
近日笔者查看先秦时期的诗人作品,看到中华书局出版的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收录了隋炀帝杨广的诗歌44首。阅读之下,感到杨广的诗作有值得重新研究的意义,其诗歌风格中所展现出来的诗歌艺术历史贡献不可低估。隋炀帝杨广,作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帝王,许多保持儒家观点的人对他的施政多有指责。但观其诗作,却展现了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才华。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其作为帝王的雄心壮志,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歌成就不输唐人,而且承前启后,值得我们捐弃成见予以看待。
下面是笔者认为足以作为杨广代表作的十首诗作,我们且先阅读后赏析:
第1首 《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第2首 《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第3首 《野望》
寒鸦飞数点,
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
一望黯消魂。
第4首《泛龙舟》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第5首 《夏日临江》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第6首 《纪辽东二首》
其一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其二
秉族仗节定辽东,俘藏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钜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第7首 《望海》
碧海虽欣瞩,金台空有闻。
远水翻如岸,遥山倒似云。
涛声夜方急,朝气晓更氛。
无复平生志,徒尚浮天功。
第8首 《早渡淮》
平淮既森森,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第9首 《悲秋》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第10首 《北乡古松》
古松惟一树,森耸迥成林。
影落龙蛇蛰,枝擎霜雪侵。
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钦。
桃花羞欲发,莺哢涩新音。
一、帝王抱负与时代缩影
杨广的诗作中,家国情怀贯穿始终。作为帝王,他的诗歌常常以宏大的视角描绘江山社稷,表达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例如,《饮马长城窟行》以雄浑的笔调歌颂了长城的伟大,称其为“万世策”,并描绘了千军万马战长城的壮丽场景,展现了帝王对疆土的守护与对历史的思考。
在写作手法上,杨广善于运用铺陈与排比,增强诗歌的气势。如“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一句,通过铺陈万里疆域的辽阔,突出了长城的雄伟与重要性。此外,诗中“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运用了对仗与排比,既增强了节奏感,也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氛围。
此外,《纪辽东二首》以军旅为背景,展现了征讨辽东的恢弘气势与胜利的豪情。诗中“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一句,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敌人比作“长鲸”,将战争的胜利描绘为“风云万里清”,既形象生动,又气势磅礴。
然而,杨广的诗作中也透露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例如,《望海》中“无复平生志,徒尚浮天功”一句,运用了对比与反讽的修辞手法,将“平生志”与“浮天功”并置,表达了对功名虚幻的感慨,反映了帝王在权力巅峰时的孤独与无奈。
二、写景细腻与意境深远
杨广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尤其擅长写景与抒情。他的写景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同时融入个人情感,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例如,《春江花月夜》以“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描绘了春江月夜的静谧与美丽,语言凝练,意境悠远。
在写作手法上,杨广善于运用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的技巧。如“流波将月去”是动态描写,而“潮水带星来”则是静态的映衬,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此外,“月”与“星”的意象虚实相生,既写实景,又隐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夏日临江》中,杨广通过“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夏日江景的生机与静谧。诗中“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一句,运用了对仗与对比的修辞手法,将“逍遥”与“怅望”并置,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隐含了对人生的思考。
杨广的诗歌还善于运用象征与隐喻。例如,《北乡古松》中“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钦”的古松形象,既是对自然物的描写,也是对坚韧品格的隐喻。诗中“桃花羞欲发,莺哢涩新音”则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花”与“莺”赋予情感,既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也深化了主题。
杨广的诗歌在意象运用上独具匠心,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深远的意境。例如,《春江花月夜》中“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一句,以“月”与“星”为意象,既描绘了江月星辉的壮丽景象,又隐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意境悠远而富有哲思。
在《野望》中,“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以“寒鸦”与“孤村”为意象,像一幅速写,准确勾勒出一幅萧瑟孤寂的秋日图景,既展现了自然的静谧,又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这种意象的运用,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
此外,《夏日临江》中“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以“鹭”与“莲”为意象,描绘了夏日江景的生机与静谧,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又隐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三、凝练典雅与音韵和谐
杨广的诗歌语言风格以凝练典雅为主,兼具音韵和谐之美。他的诗作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常常通过寥寥数语勾勒出深远的意境。例如,《春江花月夜》中“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一句,语言凝练,却将江月星辉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音韵方面,杨广的诗歌注重平仄的交替与韵脚的呼应,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例如,《泛龙舟》中“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一句,通过平仄的交替与韵脚的呼应,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此外,杨广的诗歌还善于运用语义色彩浓烈、节奏明快强烈的字词对意象进行强化修饰,增强诗句语言的节奏感与表现力。例如,《悲秋》中“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一句,通过“露浓”与“风急”这两个词的运用,以“浓”修饰“露”,以“急”饰“风”,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同时也渲染了秋日的萧瑟氛围。 类似的例子,还有《夏日临江》的“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这几句中使用的“静”、“空”、“白”、“红”等字的运用。
四、承前启后的文学价值与对后世影响
杨广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意义。他的诗作继承了南北朝诗歌的写景传统,同时在语言与意境上有所创新,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野望》中“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意境,运用了白描与点染的手法,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对后世诗人如秦观、马致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语言修辞上,杨广的诗歌注重音韵的和谐与节奏的变化。例如,《泛龙舟》中“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一句,通过平仄的交替与韵脚的呼应,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杨广的诗歌在形式上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尤其在对仗方面,体现了六朝至初唐诗歌的过渡特征。他的诗歌对仗工整严谨,讲究字词的对应,句式整齐,体现了六朝骈文的影响。例如《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暮江”对“春花”,“平不动”对“满正开”,自然景物与动态描写相映成趣; “流波”对“潮水”,“将月去”对“带星来”,动词与名词的搭配精准,意境优美。他的对仗注重音律的协调,平仄搭配得当,为唐诗的格律化提供了借鉴。如《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肃肃”对“悠悠”,叠词运用增强了音律感。 “秋风起”对“行万里”,平仄交错,读来朗朗上口。杨广的诗歌对仗不仅注重形式,还追求意境的营造,为唐诗的意境美学起到了示范作用。如《野望》中的句子:“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寒鸦”对“流水”,“飞数点”对“绕孤村”,画面感极强,意境孤寂而深远。
现在已有研究文献指出,杨广诗歌的对仗在形式上为唐诗的格律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直接影响了初唐诗人如王勃、杨炯等人的创作。唐诗的格律化(如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为严格的平仄、对仗规则。他的诗歌在对仗中注重意境营造,这种美学追求也被唐代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例如,王维的山水诗、李白的豪放诗,都在意境上受到杨广的启发。
研究文献也指出,杨广的诗歌在六朝骈文与唐诗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他的对仗技巧既继承了六朝的华丽,又为唐诗的简洁、凝练奠定了基础。尽管杨广在历史上的评价复杂,但其诗歌艺术成就不可忽视,堪称唐诗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杨广的诗歌在题材与风格上也具有多样性。他的边塞诗如《饮马长城窟行》气势恢宏,展现了帝王的气魄;而抒情诗如《悲秋》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的萧瑟与人生的哀愁。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隋代诗歌的内容,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不仅在隋代独树一帜,更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而其创作灵感正源于杨广的同名诗作。杨广的“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月星辉的壮丽景象,而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意境,融入了对宇宙与人生的哲思。
杨广的《野望》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观在《满庭芳》中化用了“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意境,写出了“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经典词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是直接借鉴了杨广的诗意,创作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千古名句。
总之,杨广的十首代表诗作,既展现了其作为帝王的雄心壮志,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细腻情感。他的诗歌在写作手法与语言修辞上独具特色,善于运用铺陈、排比、比喻、象征等技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在语言风格上,杨广的诗歌凝练典雅,音韵和谐,兼具音乐美与意境美。在文学史上,杨广的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不仅继承了南北朝诗歌的传统,也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尽管杨广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其诗歌的艺术价值与历史贡献不容忽视。通过对这些诗作的赏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杨广的内心世界及其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彷徨,同时也为南北朝诗歌向唐诗的转变提供了更完整的解释。

注释:
中华书局出版的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 编纂)中,收录了 隋炀帝杨广的诗歌共44首,主要集中于该书 “隋诗”部分(卷一至卷六) 中的 卷三 和 卷四。该书指出这些作品涵盖其乐府诗、五言诗等,展现了杨广作为帝王的文学成就。
乐府诗:如《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等,体现其继承南朝乐府风格的特点。
五言诗:如《夏日临江》《望海诗》等,兼具雄浑与清丽之气。
残句:部分作品因文献散佚仅存残句,书中亦予收录。
文献来源:
逯钦立整理时参考了《隋书》《乐府诗集》《文苑英华》《初学记》等古籍,并对异文进行校注,是目前最权威的辑录版本。
对比其他文献:
《全唐诗》误收部分隋炀帝诗(因唐代延续隋代文化),逯书则严格按断代区分。
《隋书·文学传》《大业拾遗记》《隋炀帝集》等史料,其诗歌与政治、文化背景的关联内容,也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