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破大家” 到幸福村的蝶变
记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茂忠
魏佑湖
在大下河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书记,他扎根基层,用汗水浇灌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他情系百姓,将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间;他勇于担当,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把大下河村原来以穷、乱、差闻名全镇,被称为 “破大家”的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谐村、文明村。
这个神奇的转变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茂忠。
临危受命,立下铮铮誓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下河村的状况可谓是穷困潦倒。村里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春旱不长草,夏涝沙石跑,谷子不绣穗,地瓜一撮毛”,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瘠的土地。一个千余口人的村庄,连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平时开会用的茶具都得租赁群众的。更糟糕的是,村里流通着村两委发行的 “村币”,还背负着 20 万元的高利贷。在这样的困境下,1992 年 8 月,退伍军人赵茂忠当选为村支部书记。
面对如此穷困潦倒的现实,赵茂忠没有退缩,反而挺膺担当,痛下决心。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心里立下了 “让大下河兄弟爷们过上好日子” 的铮铮誓言。军人出身的他,骨子里有着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精神,他把整个身心都豁出去了,立志要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和谐路、幸福路,让大下河彻底变个模样。
艰苦奋斗,开拓致富之路
赵茂忠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开发下河岭土地。1992 年起,在他的带领下,大下河村开发下河岭土地 1800 亩。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赵茂忠没有丝毫动摇。他和村民们一起,顶烈日、冒风雨,一锹一镐地开垦土地。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了军人的坚韧和果敢,鼓励村民们团结一心,克服困难。
为了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赵茂忠先后成立了土地股份、苗木种植、劳务输出等多家合作社,并规划建设了经济产业园。他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了 6 家农业产业化企业落户大下河村。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为村里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村民们可以在自己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到 2021 年,大下河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 100 万元,这对于曾经那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庄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023 年,赵茂忠又带领合作社打造了 “下河岭” 牌手工石磨煎饼。他深知品牌的重要性,为了让煎饼打响名号,他从原材料的选择、制作工艺的改进到市场推广,都亲力亲为。经过不懈的努力,“下河岭” 牌手工石磨煎饼终于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实现了集体村民双增收。如今,煎饼产业已经成为大下河村的一项重要产业,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创新治村,探索发展经验
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赵茂忠还积极探索治村之道,经过三十三年的工作实践,他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村经验二十二条工作方法。
“三个一样”:是赵茂忠对村干部的具体要求,即 “对待集体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职责像对待自己的责任田一样,对待群众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他深知,只有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树立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在实际工作中,他以身作则,关心集体事务,认真履行职责,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他经常深入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党员干部们也都积极践行 “三个一样” 工作法,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真心聚力:强调 “用心干事,不能用心眼子干事”。赵茂忠认为,少耍心眼,多干实事,一心为民、一心谋事才能得到群众的一呼百应。在大下河村的发展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无论是土地开发、企业引进还是产业发展,他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他的真心付出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大家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干,为大下河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面”:适用于社会对立面化解,“政策权利一大串,不如放下架子面对面”。在处理村里的矛盾纠纷时,赵茂忠总是把问题摆在桌面上,与当事人面对面地交流,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想法,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化解矛盾。他深知,只有通过真诚的沟通和协商,才能解决问题,维护村里的和谐稳定。
“两放一给”:“道理讲上一百遍,不如放手放权给尊严” 适用于班子团结、培养队伍。赵茂忠充分信任村里的干部和群众,放手让他们去工作,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支持。他鼓励干部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在他的培养下,村里的干部队伍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大下河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百”:“串百家门,喝百家水,坐百家櫈” 要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下基层到群众家中,了解具体问题,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针对问题,有的放矢。赵茂忠经常带领村里的干部们走家串户,与群众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及时发现了许多群众关心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比如,为了解决村民们的出行难问题,村里修建了道路;为了改善村民们的居住条件,村里进行了危房改造。
“全方位立体宣传”:通过 “会议上讲的,喇叭上放的,舞台上演的,大街上拉的,微信群里晒的,橱窗里公告栏里展示的都是一个声音”,用统一的思想武装群众,做到统一步调,严令禁止。赵茂忠深知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他通过多种渠道,向村民们宣传党的政策、村里的发展规划和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村民们对村里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支持村里的工作。
“一二三”:“一人必学,两人必谈,三人必讲”“业务要精,政策要懂,思想要通,目标要明” 适用于党建、政治、理论学习等。赵茂忠非常重视村里的党建工作,他组织党员干部们定期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他还鼓励党员干部们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和心得,共同提高。
“与时俱进”:这个工作方法要求 “吃透中央的,干好群众的”,就是要吃透中央文件精神,思想要跟着时代步伐,工作要按照党的政策干,方法要从基层来。赵茂忠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动态,及时将党的政策贯彻落实到村里的工作中。同时,他也注重从基层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大下河村的发展。
自治、德治、法治治村法”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全村百姓种种乱象,赵茂忠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村干部群众意识淡薄、不作为、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村务不公开、缺乏公平公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 “法德并举、三治结合(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文明治村” 的新思路。1992 年成立民主议事会、1996 年成立村民监事会、1992 年开始评比表彰、1997 年成立庄户剧团,通过这些措施,大下河村的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村民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阳光议事”:“静下心来听事、敞开大门议事” “议什么、看什么,干什么、讲什么。适用于议事协商,实行现场看、现场议、现场定,事情怎办、群众说了算”。赵茂忠通过推行 “阳光议事” 工作法,让村民们充分参与到村里的事务管理中来,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的 “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良序善治新格局。
“小生意大作为”: 强调要有时时刻刻抓经济的意识,形成 “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小秤砣大市场”“申购远销” 的局面。赵茂忠鼓励村民们发展小生意,通过创业增收。他积极为村民们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他的鼓励下,村里涌现出了许多创业能手,他们的小生意越做越大,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积分管理”:“治村治家做贡献,积分兑换油米盐”,通过积分兑换福利、荣誉等方式,激励村民们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赵茂忠建立了积分管理机制,对村民们的表现进行量化评分。村民们可以通过参加义务劳动、志愿服务、遵纪守法等方式获得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兑换相应的福利和荣誉。通过这种方式,村民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村里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顺利推进。
“档案管理”:“记录人生荣辱,共创美好未来”,通过建立人生档案,记录人生过程,让村民找到自身价值,完善自身行为,争做文明村民。赵茂忠为每个村民都建立了档案,记录他们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工作表现、奖惩情况等。通过这种方式,村民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党员穿马甲亮身份,农户插红旗,亮黄旗”:着力打造一支 “团结一致、敢打敢拼、创业实干、廉洁高效” 的党员队伍。赵茂忠要求党员们在工作中穿马甲亮身份,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他还对农户进行评比,表现好的插红旗,表现差的亮黄旗。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煽风点火”:“农村工作不是注满一桶金,而是点燃一把火”,要充分发挥班子成员、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带动全村群众积极投身经济改革的洪流,让每个人都成为致富养家的一员,拒绝 “躺平” 现象的发生。赵茂忠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村民们的创业热情和发展动力。他组织村民们参加创业培训、外出参观学习,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他还为村民们提供创业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异步”:“弱势要帮,富者要鼓”“进什么山,唱什么调”,鼓励让有能力的人济贫帮困,不让每一个人掉队。赵茂忠关注村里的弱势群体,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他也鼓励村里的富裕户发挥带头作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通过这种方式,大下河村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工作学习法” 强调 “三年学,五年看,十年还是个门外汉。” 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学党的理论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学习老百姓的巧点子,妙办法,让村民成为学习的先行者。赵茂忠非常重视学习,他组织村民们定期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他也鼓励村民们向身边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巧点子、妙办法,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奋斗工作法”“不吃修路的苦,就受拉车的罪。” 该干的就干,好图景都是干出来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 “想法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要捋起袖子加油干”。赵茂忠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带领村民们艰苦奋斗,努力实现大下河村的发展目标。在他的带领下,大下河村的村民们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清醒工作法” 要求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有清醒的头脑,“别叫领导夸别死了,别叫债务压死了,别叫群众骂死了。” 要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保持谦虚低调的工作作风。赵茂忠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躁,不被成绩冲昏头脑。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走钢丝”:就是把一碗水端平,保持公平公正公开。要像走钢丝一样,对工作保持敬畏,要有战战兢兢的工作态度,将工作做的完美。赵茂忠在处理村里的事务时,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他深知,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鸡头化瘀”:“鸡头解难题,活血又化瘀”。每个村都或多或少有几个 “刺头”,在村里 “能量” 很大,要想让他们真正为村民服务,只有化解了矛盾,才能为村来所用。要通过 “把脉,劝导,治理,启用” 四个环节,治理村里的 “刺头”。赵茂忠通过 “鸡头” 工作法,成功地化解了村里的一些矛盾纠纷,让 “刺头” 变成了村里的积极分子。
成果丰硕,赢得群众赞誉
在赵茂忠的带领下,大下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 年,投资 500 万元建成的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及村幸福院落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 “老有所依,残有所养” 全覆盖。每周 70 岁以上老年人可在村幸福院就餐一次,残疾人每月就餐 20 次。村史展馆成为记录大下河发展的重要窗口,落成后累计吸引周边 8000 余人次到村观摩。
大下河村先后荣获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村镇、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等荣誉。赵茂忠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原莱芜市优秀党支部书记、省委省政府 “平安山东建设” 先进个人,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赵茂忠三十二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他是大下河村的领路人,是村民们的贴心人,是乡村振兴的楷模。
如今的大下河村,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村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赵茂忠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又有了新的目标和计划。他表示,将继续带领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让大下河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赵茂忠的治村经验,不仅为大下河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其他乡村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坚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大下河村在赵茂忠书记的带领下, 村子的发展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然而,赵书记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知道,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他依然每天忙碌在村子里,为了村子的发展和村民们的幸福,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赵书记在基层工作的这些年,不仅改变了村子的面貌,也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和信任。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是村民们心中的好书记,是基层干部的榜样。在未来的日子里,赵书记将继续带领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的繁荣和发展,让村民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赵书记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奋斗征程还在延伸。他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乡村的发展道路,也激励着更多的基层干部为了乡村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