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陵生态农业促进会
千阳县老科协:农艺师 李宝智
一部《乡魂》如同一曲悠扬的乡愁,唤醒了无数人对贾村塬的向往。那片黄土地,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乡情的绵长,仿佛每一步都能踏出历史的回响。而《闲谝宝鸡》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无数游子重回故土,寻觅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旧日痕迹。宝鸡的山川河流,街巷村落,依旧散发着熟悉的气息,仿佛在轻声呼唤着远方的游子。故土重游,不仅是脚步的回归,更是心灵的归宿,每一处风景都成了情感的寄托,每一段回忆都化作深情的呢喃。
在泥土的芬芳里摸爬滚打几十年,乡村的面貌在改革浪潮中焕然一新,经济飞速发展,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然而,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的文化记忆与宣传却显得迟缓甚至衰退。方言逐渐消失,传统手艺无人继承,节庆习俗简化,文化记忆在现代化进程中悄然流失。乡村不仅是经济的载体,更是文化的根脉。若文化振兴滞后,乡村将失去灵魂,乡愁也将无处安放。唯有守护文化根脉,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诗意栖居的理想。
泥土里藏着文明的密码,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扑面而来的不仅是青草与野花的气息,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脉动。乡村振兴,不应只是经济数据的攀升,更应是文化基因的复苏与传承。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寸泥土都浸润着先民的智慧,每一缕炊烟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是唤醒沉睡乡愁的精神密码。
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先民们将智慧凝结在二十四节气里,将审美寄托在剪纸窗花中,将信仰寄托在土地庙宇间。这些文化符号不是简单的民俗展示,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在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不仅是地理景观,更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象表达;在黄土高原,窑洞民居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这些文化基因构成了乡村独特的精神气质。在福建土楼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个宗族社会的缩影;在云南梯田间,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农耕智慧,更是一种敬畏自然的生活态度。这些文化特质,正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根本所在,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资源。
守护这些文化根脉,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当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许多乡村面临着文化断层的危机。方言在消失,手艺在失传,节庆在简化。这些看似微小的文化流失,实则是文明根基的动摇。乡村振兴,必须从守护这些文化根脉开始。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文化失去传承主体;商业化开发,使许多文化符号沦为表演道具;标准化建设,让乡村失去个性与特色。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文化主体性的丧失。文化断层带来的不仅是技艺的失传,更是精神家园的荒芜。当乡村失去文化记忆,乡愁就失去了依托;当传统价值体系瓦解,乡村就失去了精神支柱。这种文化危机,比经济落后更值得警惕。
重构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新的思路。不能简单地将城市文化移植到乡村,也不能将乡村文化博物馆化。要在守护传统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唤醒文化自觉,是文化振兴的前提。要让村民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主动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在浙江某村,通过恢复传统节日庆典,不仅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记忆,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创新传承方式,是文化振兴的关键。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数字文化档案;可以通过文创产品开发,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构建文化共同体,是文化振兴的目标。要打破城乡文化壁垒,让城市与乡村在文化上实现对话与融合。通过文化认同,重建乡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乡村振兴呼唤着文化的觉醒。当我们重新审视乡村的文化价值,就会发现这里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空间,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唯有守护文化根脉,才能让乡村真正成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泥土的芬芳中,寻找文明的密码,在文化的传承中,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2025年3月 李宝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