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陌无尘杏花新
邱 燕
杏是春天第一妆,胭脂淡点破寒江。
两三枝探山眉外,十万莺啼柳帐旁。
影落清溪勾月碎,香扶醉蝶入云乡。
东君若问风流处,半在诗囊半酒囊。
我国古代常把农历二月称为杏月。早春二月,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青葱萌发,大地吐绿,杏花次第开放,春光盈野,云蒸霞蔚,占尽春风。宋代才女朱淑真这样咏叹杏花:“浅注胭脂剪绛绡,独将妖艳冠花曹。春心自得东君意,远胜玄都观里桃。”杏是我国原产的重要果树品种,栽培历史悠久。杏花初放,开启的是春的序幕。
杏是春天第一妆。万物感受到了春意,各有各的表达。在果树都正孕育蓓蕾的当口,杏花率先举出了轻铅素靥的第一枝。杏花白里透红,粉粉淡淡,红粉初匀,极尽雅致,雅到骨子里。历代诗人以华美的辞藻和恬淡的色彩,描绘出春日原野上杏花怒放的明丽风光,让人神往。至此,杏花作为咏物题材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北宋时期的“红杏尚书”宋祁,他在《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气勃发。
宋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里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他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再看宋人志南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欲湿”,表现了蒙蒙细雨的似有若无,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奇的宜人。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内心惬意的踏春远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那个写出“偃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南宋诗人陆游,在他客居京华时写出的诗句。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是宋代陈与义的诗句。两句写的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承平无事,作者参加文人雅集,其乐融融。杏花疏影,景色清幽;倚笛而歌,清韵悠远,真所谓神仙过的日子,宋人胡仔说它造语“奇丽”,清人彭孙称它“自然而然”,奇丽而不雕琢,自然而又妍倩,就像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说起杏花诗,自然少不了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跟随着牧童的手指,我们也随着眼前一亮,一片开得如痴如醉梦境一般的杏花村,点亮了人的眼睛和心境,把人从“雨纷纷、欲断魂”的感伤里拉出来,走进明媚的春光里。
梅花谢尽杏花新,杏花开放预示着春天正式进入程序。因此杏花也深受历代丹青手的喜爱。南宋画师马远曾以为题作画。曲折多变的花枝从左下角伸出,所谓动人春色不须多,枝上粉白花朵层叠盛开,淡红花蕾含苞欲放,透露出华贵之气。
中国文化中还常用杏林代指医学。东晋葛洪《神仙传》里《董奉》一文记载,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替人治病不收钱财,只要求治愈的病人在他家旁种一棵杏树,数年后屋边杏树蔚然成林,人们称他“董林杏仙”,并以“杏林圣手”称誉医生医术高明或医德高尚。
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人类的至圣先师孔子也曾在杏树下讲学,被称为“杏坛”。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
春天已到,杏花正春风。一场脚步欢快的小雨,沙沙,雨洗碧空,九陌无尘,晓风吹动花千枝,人如花枝斜斜,峨眉清晰,亦或行徐婉转,看杏花临影,虚檐转月,余韵悠飏。
眼下据可靠消息济南南部山区的杏花正繁盛。匆匆,相约赶赴一场花事,举办一场杏花诗会。诗会上,你檀心不语、红袖添香,我素手抚琴、静虚高雅,弹出高山流水、雁落平沙;你吐气如兰,吐出那些让山妩媚、让水多情的诗句;我以茶香覆轻寒,倒出月光与笛声与你相和……
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使命。让我们赏杏花春雨,享太平安稳,讲好时代故事,祈福国运昌盛。

【作者简介】邱燕,祖籍山东泰安肥城,早年从事教育,热爱文字,笔耕不辍,陆续在各大报刊、各大知名网络平台发表作品数百篇;2018年主编红色经典专著《沂蒙精神·中国梦》;2020年获“中国诗歌春晚十大新锐诗人”称号;2022、2023年入选“山东省文联文艺两新创作骨干”;2024年荣获都市头条·《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现居济南,任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文博学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