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庵与达官文人
王晓瑜
济南市莱芜区鹏泉街道东龙崮村东有一崖,崖下有一座古庙,名曰“圣水庵”。建于正德年间,历经五百多年,佛堂、殿宇、廊亭、钟楼颇具规模。该庵有北、南上下两院,上院有新建庙堂三间,下院有多处房基。院东山沟大石林立,沟底清水长年不断。山中植被茂密,松柏遍植,灌木丛生,层层叠叠,连接成片,鸟语花香,景色迷人,让人流连忘返。
古时达官文人骚客常来此登高赏景,留下许多摩崖题刻,如圣水岩、过此者圣、壁立万仞、群玉窝、鹰窝崖等题刻,主要为明代嘉靖年间莱芜县令陈甘雨题书,行楷,阴刻。“圣水岩”石刻即由陈甘雨所刻,位于圣水庵山门外的大石上,至今保存完好。
圣水庵前“圣水岩”下有一山泉名曰“神水泉”。神水泉右侧有一石洞,名曰“佛爷洞”,大约10多平方米,阴暗潮湿。三俩知己前往,似有进入幽静世界的快意。
门前阶梯处一大石头上刻着“过此者圣”四个红色大字摩崖,则是陈甘雨所书石刻的代表作。刻面高宽皆143厘米,款落“少渠陈甘雨作”。此刻石四字中“过、者、圣”三字为行书,敦厚朴实,“此”字为草书,灵动俊逸,一字之变,使整体空灵似有飘飞的意境。见之,让人即刻感到精神在此处得到升华,仿佛拜谒、见到了一位圣者,顿生悠游于世俗之外之感慨……
圣水庵东三四米处一块巨石上刻着“壁立万仞”红色石刻,十分醒目,惹人沉思,款为“李邦民书刻”,刻面高280厘米,宽70厘米,是赞美圣水庵景色,此幅石刻也是圣水庵中最大的一幅。
与巨石“壁立万仞”相对的一块较为方正的大石头上刻着黄元忠写的诗:“开尊正对晚烟霏,石罅流泉绕翠微。黄叶满山秋色净,万松深处一僧归。”
黄元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浙江宁波府鄞县人,字整庵,通过南京国子监考覈(“覈”即“核”之原字),经吏部铨选,出任莱芜县儒学训导。鄞县多山,不仅在浙江有名,也为天下人所熟知。虽南北气候有异,但莱芜多山的地形,给从小在山林中长大的黄元忠以家乡般的亲切、温暖、抚慰感,让他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影子,嗅到了家的味道及老家的烟火气。
莱芜地近孔孟故里,尊礼重教,崇尚仁义礼智信,家国情怀浓厚,风气淳朴,教职较为清闲,黄元忠在任四年间,得闲而游山水,枕卧林壑,耳听涛声,眼观莱芜八景,踏遍莱之山川原野。无论雄奇、秀丽、旷达、幽谧皆得与目,会于心,寓于诗,至今为人击节吟诵。
黄元忠莅莱当年之秋,便与门生王一中、王一和等来游。攀古木、登怪石、寻题刻、探洞窑,游兴方炽,不觉日已西偏。山下农舍稀疏,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秋色尽染,片片飞舞。置酒庵中停下。对此美景,黄元忠即兴赋诗一首:“开尊正对晚烟霏,石罅流泉绕翠微。黄叶满山秋色净,万松深处一僧归。”诗境旷达、洒脱飘逸,与柳宗元之“独钓寒江雪”,刘长卿之“风雪夜归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夜,留宿庵中,皓月高悬,月明如昼,月色迷离,月光溶溶,踱步中庭,联想日间所见,感慨万千,又得佳句“石生树杪棲红叶,人在云端俯翠岩”“自有云山徒胜概,不因鸡犬雕茱萸”“泉鸣涧底开三彩,月射松梢碎万金”。天明,题之于石,二门生分别刻以留传。据说,二十多年后,痴叟董从(字大同)与谭性教来游,见到题刻,啧啧称赞,十分兴奋,有自愧不如之叹。
通观其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洒脱飘逸,通古博今,沉思未来,气息流畅,韵律生动活泼,结合自身之境,表心达意,把莱芜山水形胜、神韵与自己的情致有机地融合起来。语言清新明净,佛心道骨,简洁洗炼,跃然纸上。他善于抓住景物的筋骨特征,给以突出的达观表现。对景物的安排、布置,顺序明朗,纹理通透,结构清晰,像一幅幅明快秀丽而又深邃的山水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启迪人的心灵、智慧。
据说,有一年,黄元忠到浙江省亲,随身携带莱芜史志前往。莱芜史志被一大户爱好文史的人士购买收藏,虽历经几次火灾,但莱芜史志竟然毫发无损地免遭灭顶之灾,得以幸存保留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出版社出版莱芜史志,这才使得莱芜文化血脉火种得以接续、繁衍。黄元忠实乃莱芜文化得以续接的功臣人物。
从圣水庵向南穿过一段荆棘丛生的小路约500米就是鹰窝崖,这里陡壁悬崖,势如斧劈刀削,崖壁上有苍鹰的巢穴,仿若清晰可见。巨石上刻有“鹰窝崖”三个大字,楷书阴刻,字体雄浑苍劲,厚重似“山”,1米见方。崖壁上长满了各种灌木,有护山鸡、连翘等。
“群玉窝”石刻,刻面高247厘米、宽93厘米,款落“楚辰詹仲题”,崇祯初年刻。圣水庵后有一天然小洞,进深宽广,供有神像。当时的莱芜知县詹仲命名“群玉窝”,赞美此处风景优美,美如画。圣水庵石刻群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碑是圣水庵记碑。石碑在上院,青石质,高97厘米、宽75厘米,两面楷书阴刻,边、侧刻缠枝花叶纹。圆额中间刻三尊佛像,像两侧刻“圣水庵记”四字。明正德七年(1512)立,保存完好。碑文记载了唐代大藏经总目录及供奉有佛舍利塔的塔名等,是研究莱芜佛教文化最重要的一通碑。圣水庵石刻群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5年,圣水庵石刻群由莱政发﹝2015﹞31号文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水庵后有巨石围拱,巨石下有一石洞,名曰白衣娘娘洞。庙前院中有几株柏树高大挺拔,苍翠欲滴,树下有几座清朝同治年间的石碑已斑驳脱落,像一张张长满沧桑的脸。古庙北面、东面有巨石围拱,有一巨石上刻有“空峒”两字,苍劲有力。树上缠满了野葡萄、藤萝之类,青树翠曼,参差披拂,蒙络摇曳,整座古庙掩映在绿树古藤丛中。
古庙后面是陡峭的山峰,上面有著名的府印石,雄踞山顶。庙西北角约200米处的山岗上有一巨石,高约15米左右,形似雨后出土的蘑菇。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2024年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谁不说俺家乡好”采风创作一等奖,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