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轱辘体 平水韵)
刘兴标(湖南)
我为春天赋首诗,花神梦醒换装时。
桑芽吐翠催星月,杏萼含珠恋别期。
待到河豚翻碧水,同看落雁绕寒枝。
川山不尽皆佳色,远壑无穷莺语痴。
朝阳映照峰峦晰,我为春天赋首诗。
数九严冬冰雪去,无多夜雨芰荷欹。
耕农试水乌犍走,醉叟临风白发欺。
手把犁锄随节令,还将旧垄展芳姿。
昨夜惊雷千嶂垂,风帘带雨万青蕤。
蛰虫破土知新韵,我为春天赋首诗。
紫燕斜飞怀旧爱,黄鹂静唱感恩慈。
东君有意开穹阙,柳絮狂欢吐绿丝。
南北开阳潮海起,东西岁旦玉堂颐。
君家奋发堪人羡,楚客笙歌盼自怡。
独摘尧章前路广,我为春天赋首诗。
欣逢盛世嘉园美,马度丰年颂伟奇。
践约前缘自有蹊,飞觞旧识乐先知。
江流合涌奔沧海,星汉高悬照碧池。
坐地遥瞻清气现,登临俯瞰紫烟移。
心游岭岫瓜田月,我为春天赋首诗。
对《七律·我为春天赋首诗》组诗赏折
这组以"我为春天赋首诗"为核心的轱辘体七律,展现了诗人刘兴标对传统诗体的驾驭功力与对自然生命的细腻感知。全诗以春之律动为经,以家国情怀为纬,在五首回环往复的吟咏中构建起一个立体的诗意世界。
一、结构之巧
轱辘体特有的旋转式结构在本诗中运用精妙。"我为春天赋首诗"作为轴心句,在每首不同位置(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次第出现,恰似春日的转经筒,每转动一次便呈现新的视角:首章以宣言开篇,次章承农耕之喜,三章转虫鸟之鸣,四章合盛世之颂,末章归天地大观。这种结构既保持了传统诗体的严谨性,又突破了固定位置的局限,使重复句式成为推进诗意的动力而非束缚。
二、意象之丰
诗人调动多元意象构建春之交响:"花神梦醒"的拟人化苏醒,"河豚翻碧水"的动态捕捉,"蛰虫破土"的生命觉醒,形成微观世界的三重奏。而"耕农试水""醉叟临风"的人文图景,与"星汉高悬""江流合涌"的宇宙视野相映成趣,展现从田间地头到天地洪荒的视觉纵深。特别是"柳絮狂欢吐绿丝"的狂欢式拟人,将植物生长转化为情感迸发,堪称神来之笔。
三、语言之工
在平水韵框架下,诗人既恪守格律又追求新意。"桑芽吐翠催星月"中"催"字的炼字功夫,将植物生长与天象变化巧妙勾连;"无多夜雨芰荷欹"以倒装句式营造雨打残荷的视听通感;"马度丰年颂伟奇"化用"春风得意马蹄疾"而赋新意。对仗方面,"紫燕斜飞怀旧爱,黄鹂静唱感恩慈"既工整又不失灵动,动物情态与人性情感达成诗意同构。
四、境界之阔
组诗呈现递进式的精神攀登:从自然咏叹(首章)到农耕礼赞(二章),从生命礼赞(三章)到盛世讴歌(四章),最终升华为"心游岭岫瓜田月"的天地境界(五章)。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由微观到宏观的演进,暗合中国传统"观物取象"的哲学思维,使组诗在歌颂春天表象之下,蕴含着对生命律动与文明传承的深层思考。
若言不足,个别处用典稍显刻意(如"独摘尧章"),部分转承略觉生硬。然瑕不掩瑜,这组轱辘体七律既延续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写实传统,又融合了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追求,在当代旧体诗创作中堪称守正创新的佳作。
本文作者刘兴标,武冈晏田乡人,曾任广西日报驻柳州记者站站长18年,高级记者,退休后常住南宁。现任老兵诗社常务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