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 年
文/周保松
老蒋和老张从小一块儿长大,俩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老蒋的儿子晓晨和老张的儿子明聪同年参加高考。晓晨名落孙山,明聪考取了重点大学。
儿子落榜,压得老蒋抬不起头。见了老张,老蒋说:“唉,我家晓晨要是能像明聪那样考上大学,该多好啊!等明聪大学毕业,找了份体面的工作,你就坐享清福吧。”
老蒋不甘心晓晨就这样下去,多次让他去复读。晓晨知道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没听老蒋的话,找了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安心地做了名工人。
晓晨到了该成家的年龄。他没让父母操心,找了个情投意合的女孩结了婚。不久,儿媳生了一对龙凤胎,老蒋升格为爷爷。尽管儿子儿媳对老蒋很孝顺,可只要一想起明聪给老张带来的荣耀,他的情绪便会一下子低落下来。
老蒋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和和睦睦,其乐融融。老张见了,就像当初老蒋羡慕他一样羡慕起了老蒋。
明聪一路顺风。大学毕业出国留学,读完博士,在美国定居下来。这一去一直没回过家,就连母亲去世,他也没回来。据说,明聪的薪水相当高。他曾寄过一大笔钱给老张,可老张又退给了他。老张说,他的退休金足够生活,不需要钱。
老张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和精神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孤独的他常常拄着拐杖,站在小区的大门旁,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不知从何时起,老蒋再没说过老张是个有福气的人之类的话。家里做了好吃的饭菜,老蒋总是给老张送一份;逢年过节,老蒋就把老张接到家里;为了防止老张在家里发生意外,每天早晚,老蒋都会给他打电话……总之,老蒋给了老张许多力所能及的关照。
一天夜里,老张上卫生间不慎摔倒,导致左手骨折。他本想打电话给老蒋,可又怕打扰他们家休息,就忍着没打,直到天亮老蒋打来电话,老张才把自己摔伤的事告诉他。老蒋听后,连忙让晓晨开车把老张送到医院。老张不想麻烦老蒋,打算找个护工照顾自己,可老蒋执意留下照料他。
住院期间,晓晨替换老蒋陪护过老张一个夜晚。看着坐在床头的晓晨,老张心里暖暖的,下意识地喊了声儿子的名字。晓晨转过头,微笑着注视着老张。老张的眼里蓄满了无限的慈爱,情不自禁拉起晓晨的手抚摸着,连声说:“真好,真好……”晓晨一时不知如何回应老张,抽出纸巾,轻轻拭拭老张湿润的眼角……
一天,老蒋突然接到明聪从国外打来的电话,说他想把老张送到养老院去。老蒋问明聪老张愿不愿去。明聪说,开始不愿去,后来同意了。老蒋叹口气,跟明聪说,老张是个爱自由的人,怕是不习惯待在养老院。明聪说,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去养老院的前一天晚上,老蒋请老张到家吃了顿饭。老张向来不喝酒,那天晚上却执意要喝。两杯酒下肚,老张低下头,泣不成声。老蒋理解老张的心情,可他又能说什么呢?
吃完晚饭休息一会儿,老张拉着老蒋的手,说:“能跟我一起回家,陪我一晚吗?”老蒋点点头。
这天晚上,老张和老蒋睡在一个被窝里,聊了很久。聊到明聪和晓晨时,老张说:“唉,我要是有个像晓晨一样的儿子,该多好啊!”老蒋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和明聪是不能相比的。他说:“明聪是个干大事的人,你想开点。”
明聪委托老蒋办理了相关事宜,老张进了养老院。养老院有自己的管理制度,老张是不能随意出入的。老蒋就经常去看望他。
春节就要到了。老蒋决定把老张接到家里过年。办完繁复的手续,老蒋准备第二天去接老张。可是夜里,养老院突然打电话给老蒋,说老张突发脑出血,情况危急,正在医院抢救,让老蒋务必赶快来医院一趟。
老蒋不敢耽搁,叫醒熟睡中的晓晨,急忙赶往医院。
途中,晓晨跟老蒋说:“我有种预感,张叔怕是过不了这关,你给明聪打个电话吧。”老蒋掏出手机,看看晓晨,又望望车窗外闪烁的灯光, 眼睛渐渐模糊起来。
作者简介:周保松,安徽滁州人,教师,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在省市级报刊上,已发表小小说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安徽文学》《百花园》《金山》《小小说选刊》《精短小说》《黄海文学》《新华文学》《安徽日报农村版》《新安晚报》《安徽科技报》《滁州日报》《滁州广播电视报》 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