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妆留到斜阳暮(散记)
二月梅

睡美棠湾,蝶儿竞渡。
狂涛雪浪惊滩注。
绿肥岚翠暗香馨,
水鸥声醉轻舟妩。
探海金龟,情人热处。
碧池映日鱼龙舞。
庵堂雅女品茶香,
春妆留到斜阳暮。
这是前年春天,我去三亚休假、游览著名的蜈支洲岛时所写的一首《踏莎行》。时间虽已过去两年多了,但对蜈支洲岛的阿娜多姿、温情密意、万千气象却始终难以忘怀。
蜈支洲岛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北部的海棠湾内,距三亚市区约30公里,与亚龙湾隔海相望。东西长1400米,南北宽1100米。这座面积仅1.48平方公里、呈不规则蝴蝶状的小岛,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誉为“中国的马尔代夫”。从空中俯瞰,蜈支洲岛如同一颗镶嵌在碧蓝大海中的翡翠,四周被洁白的沙滩环绕,岛上郁郁葱葱的热带植被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海与岛紧紧相拥的秀美画卷。
蜈支洲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据《崖州志》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曾在此避风休整。岛上至今仍保留着鉴真和尚留下的石刻,诉说着那段悠久的历史。明代时,岛上曾建有军事要塞,用于防御倭寇入侵。特别是清光绪年间,当时的崖州知府钟元黎,在岛上修建了一处庵堂,取名为“海上涵三观”。供奉了中国汉字创始人仓颉,在海南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至此开启了蜈支洲岛的繁昌与华美。
蜈支洲岛古称崎洲岛、牛奇洲岛,都是根据古代的传说而来的。后来,在海南设立三亚市,政府部门在核实地名时,当地渔民提供了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岛很像一种名为“蜈支”的海洋生物,遂将该岛改名为蜈支洲岛。

蜈支洲岛最有名的又叫情人岛。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年轻人在海上打鱼,突遇风浪把船打翻,将他漂到一座荒岛上,也就是现在的蜈支洲岛。在岛上,他以打猎为生。一天,他忽然发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沙滩上拾贝。姑娘望着他甜甜地笑,并主动上前与他聊了起来。原来她是龙王的女儿,因贪玩跑到岸边。天赐良缘。倆人很快就住在了一起。一年后,小龙女十分想家,可她已离不开小伙了,但又怕父王知道此事后会怪罪。商定由小龙女先回去把此事告诉龙王,请求成全他们,三天后再在最初见面的地方重逢。自从姑娘走后,小伙日思夜盼却始终没有盼到。原来姑娘把她们的事告诉了龙王,龙王大怒,下令把她关了起来。终于有一天姑娘趁看守不备而逃出。龙王很快知道了,在后面紧追不放。眼看着这对痴情男女就要相拥了,龙王大喝一声,用了一个定身术,将两人变成了两座大石头。千百年过去了,经历了潮起潮落洗礼的两座石头,依然矗立在那里,静静相望,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对痴情男女,把这里叫做“情人岛”。如今,也成了青年男女耳语、听涛的好地方。
我们走下汽艇踏上蜈支洲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片洁白的沙滩。沙滩绵延数公里,沙质细腻如粉,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赤着脚走在沙滩上,细沙从脚趾间流过,那种感觉特别地惬意。舒缓的海浪,如同一位温柔的诗人,轻轻地吟唱着海的韵律,不急不忙地涌向沙滩,仿佛每一次的触碰都是一次深情的问候。海浪在沙滩上铺展开来,尤如细腻的绸缎,轻柔地抚过每一粒沙砾,发出细微而悦耳的沙沙声。随着海浪的退去,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泡沫,像是大海赠予的珍珠,短暂而又美丽。此时听着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冲刷殆尽。
岛上的热带雨林是另一处不容错过的景观。漫步在林间小径上,四周全是高大的椰子树、茂密的灌木丛和各种叫不出名的花草。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偶尔还能看到色彩斑斓的热带鸟类在枝头上跳跃,为这片静谧的丛林增添了几分生机。
除了自然景观,蜈支洲岛还保留着丰富的人文遗迹。岛上的妈祖庙就是其中之一。该庙始建于清代,是海南岛现存的最古老的妈祖庙。它静静地矗立在海风轻拂的绿荫之中,宛如一位老者,凝视着无垠的海洋。这座庙宇虽不宏大,但香火鼎盛,每逢妈祖诞辰,岛上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庙前的古榕树已有数百年历史,枝繁叶茂,为前来参拜的游客提供了一片清凉的绿荫。
情人桥是蜈支洲岛最浪漫的景点之一。这座木质栈桥蜿蜒伸向大海,如同一条飘逸的丝带,轻轻搭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这座桥不仅是连接岛屿与海岸的纽带,更是无数情侣心中浪漫的象征。桥的两侧,椰林婆娑,海风轻拂,仿佛在为每一对走过这里的情侣送上祝福。

情人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相传,这座桥最初是由一位痴情渔夫所建。他深爱着一位美丽的姑娘,但姑娘却因家族反对而无法与他相守。渔夫为了能与心爱的人相见,便在这片海域上搭建了这座桥。每当夜幕降临,他们便在这里相会,共诉衷肠。然而,好景不长,姑娘最终被迫嫁给了别人,渔夫伤心欲绝,从此再也没有踏上这座桥。但这座桥却因他们的爱情故事而流传下来,成为了蜈支洲岛上一处著名的景点。
如今,每对来到蜈支洲岛的情侣,都会选择在情人桥上留下他们的足迹和靓影。桥上的每一步,仿佛都在诉说着他们的爱情誓言。我们在桥边正好看到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缓缓走过情人桥。女孩依偎在男孩的肩上,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她低声说道:“这座桥真美,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男孩微笑着回应:“是啊,就像我们的爱情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一起走过。”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温馨而美好。

蜈支洲岛还有一处著名景观叫金龟探海。岛上有一奇石,形状酷似一只巨大的海龟,头部微微前倾,似乎在聆听海浪的低语,又似在探寻海底的奥秘。金龟探海石历史悠久,它见证了无数个潮起潮落,承载着渔民的希望与梦想。传说在很久以前,这只金龟是海神的坐骑,因它贪恋人间美景而滞留于此,最终化为石头。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石上,金龟似乎被镀上了一层金边,熠熠生辉,令人可畏可敬。

我们登上金龟石,放目远眺,大海的壮阔与深邃尽收眼底。远处,海天相接,天地交融,白云似乎飘浮在湛蓝的海面上,时而如羊群漫步,时而如骏马奔腾,与大海的波涛相映成趣。眼前,海浪轻轻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奏响着永恒的旋律。在这片浩瀚的海洋面前,忽然感到人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宁静。我们的心随着海浪的起伏而荡漾,思绪也随着海风的吹拂而飘远,留下的只有内心的平静与豁达。

看完蜈支洲岛上的景点,天色已有些晚了。为缓解疲劳,我们去了蜈支洲岛上的茶馆,歇憩喝茶。到了以后才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茶馆。这里正是清朝时期崖洲知府钟元黎修建的庵堂,也就是“海上涵三观”。斑驳的木门上刻着岁月的痕迹,门前的石阶已被无数茶客的脚步磨得光滑。当年,庵堂的僧人们常在此煮茶论道,茶香与梵音交织,成为岛上独特的风景。如今,庵堂的钟声依旧,而茶馆的茶香也未曾散去。推门而入,茶香扑面而来。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正在茶案前煮茶,她的动作轻柔而娴熟,仿佛在抚慰时光。她面容清丽,淡妆轻点,眉目间透着几分古典的韵味。茶汤在她的手中流转,澄澈如琥珀,映着窗外的最后一抹晚霞。“这是岛上特有的云雾茶,”她轻声说道,将一杯清茶推至我面前。“这茶采自庵堂后的山崖,受海风与晨露的滋养。”我端起茶盏,茶香与海风交织,仿佛能听见百年前僧人们的低语,看见他们在此品茶论道的身影。这茶真得是绝对地香纯。与此同时,我又看到与我的茶桌不远的另一个茶桌上,还有三位靓丽无比的女孩也在品茶论景。她们每人都画着淡淡的妆,头上都戴着艳丽的鲜花,虽然天色已晚,可她们谈锋仍健,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意思。我也由此触发吟出了我这篇散记开头时,那首词中的尾句“庵堂雅女品茶香,春妆留到斜阳暮”。此情此景感到是那样的美妙,使我对诗词的创作也忽然增加了几分灵感。
夜暮渐深,离开时,我回头望去。茶馆的灯光在夜色中愈发温暖,像是大海深处的一颗明珠,静静守候着这座岛屿的晨昏。而那煮茶的女子,依旧在茶案前忙碌,仿佛不愿离开这茶香缭绕的时光。

写于2025年3月17日泉城济南
作者简介,二月梅,山东邹城人,研究生学历,山东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