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七
烟囱烟真冲
李 皓

寄身北师大校园,经济的拮据和生活的清苦,吴伯箫能忍受;学业的繁重和校内活动的繁多,吴伯箫也没觉得多么累。最让他忍受不了的是京城社会大环境的日渐恶劣和校内越来越让人感到压抑的气氛。
自从当年在“曲阜二师”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洗礼之后,吴伯箫的心中便燃起了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强烈渴望。入学北师大后,鲁迅、李大钊等进步人士的演讲,如同一把把火炬,照亮了他内心深处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同时也点燃了他改变社会的决心。耳闻目睹了段祺瑞执政府无端枪杀请愿学生的残暴、国民党政府统治的严酷,以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弊政之后,吴后箫心中的怒火如同炽热的岩浆一般,在胸膛中翻涌。
不平则鸣。与志同道合的成启宇、曹未风相遇后,三人一拍即合,决定仿效社会上进步青年们的做法,创办一份名为《烟囱》的油印小报,用这种极易传播的形式,发出他们对现实的批判之声。
说干就干,他们凑钱买来了钢板、蜡纸和油印机,立马分工明确地忙活了起来。《烟囱》虽只是一张蜡纸的油印小报,却承载着他们满满的期望。吴伯箫边干边感慨道:“心里有火喷发不出,我们只能冒烟。”这烟,便是他们笔锋下犀利的文字,针对学校内外的弊政,他们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
《烟囱》每周一期,定时定点地秘密张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尽管是秘密张贴,但关心时事和学校生活的同学们,竟能三人一簇五人一伙地挤在《烟囱》跟前,一看就是十多分钟。有人共鸣,有人议论,有人点头,也有人摇头。这些不同的反响,对于吴伯箫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安慰和鼓励。除了张贴,他们还会精心准备30多份,分别寄给朋友和敌人。对朋友而言,这是传递心声的礼物;对敌人来说,那便是射向他们的箭镞。
每一期《烟囱》的诞生,都凝聚着三人无数的心血。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每一个段落,力求让文字如利刃般刺痛那些黑暗势力的心脏。曹未风的杂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触,常常直击要害,让某些人如芒在背。
然而,他们的勇敢发声,终究引起了相关方面的不满。当《烟囱》出到十来期时,那股烟似乎冒得太冲,把学校当局呛得坐立不安起来。终于,学校当局教唆一群打手,对《烟囱》下了狠手。
那是一个平常的日子,按照约定,吴伯箫和成启宇提前来到谈判地点——学校钢琴室,等待对方代表前来谈判。他们本以为这是一场理性的沟通,却没想到,来的并非是能坐下来好好交谈的代表,而是三四十个如狼似虎的打手。这些打手误以为吴伯箫、成启宇他们是一支人多势众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扑来,却发现利爪下不过是两名手无寸铁的“小兵”(曹未风当天因主持英语讲演会没来)。
打手们二话不说,直接动了手。成启宇首当其冲,被打得遍体鳞伤。吴伯箫看着好友受伤,心急如焚,却又无力抵抗。混乱中,他只能求人帮忙匆忙将成启宇送往医院。这一幕,被京城的报纸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史称“《烟囱》事件”。
尽管《烟囱》被捣毁,成启宇也受了伤,但是吴伯箫他们心中的火焰并未熄灭。这次事件,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的勇气和坚持,也让更多人开始反思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弊政。“烟囱”之烟虽暂时被扑灭,但那股冲劲和对正义的追求,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关注此事之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北师大校园里一段不可磨灭的抗争记忆。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