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眼肓者云南省模范转业
军官郭汉朝收到的家书
一、儿子写给父亲的家书
敬爱的父亲:
今天是父亲58周岁生日,若按中国传统习俗旧历虚两岁计算,又是父亲60岁花甲之年。晚上,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感恩、激动、幸福、遗憾和自责的心情难以言表。虽说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和我那善良可爱的母亲,从来没有过生日的习惯,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鸡蛋面条,就已经很是让过惯了穷日子、苦日子的二老知足了。
我出生人世间,与父母相伴26年,感情久而弥深。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高尚品质、言传身教、侠义肝胆、深藏功名、不计得失、甘苦与共、大爱无私、乐于助人等既经典又精彩的感人故事很多很多,始终一直影响着、激励着和鼓舞着我不断前进。
首先,学习父亲怎么为人。父亲年岁不算老,但深得亲朋好友、百姓群众、单位同事、家庭邻里和父亲的战友同志们的关心厚爱。主要是父亲为人坦诚忠厚、谦虚谨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底无私、光明磊落,包容大度、善待他人。父亲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害过人,始终坚持谦卑自律不走样、听党指挥不动摇,要求我也是要这样踏踏实实、清清爽爽、干干净净为人处世。我一定把父亲的教诲牢记于心,身体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
其次,学习父亲怎么做事。父亲16岁就投身军营、奔赴疆场、奋勇杀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四十多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父亲刚从部队转业退役的时候,本该在2005年9月1日到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报到,但为了尽快了解、熟悉、开展工作,提前了一个月于8月1日就到单位报到上班。在地方工作期间,父亲始终不忘初心使命,永葆革命军人过硬作风,从刚开始的打扫卫生、端水倒茶、收发文件、分捡报刊书信、接访人民群众,到后来的文稿起草、调查研究、扶贫帮困、民企党建、查处案件、教育管理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无论是党务工作、政务工作还是经济工作、管理工作,父亲都秉持为民情怀,亲自干、作表率,各项工作卓有成效,深受广大干部群众一致好评。有人跟父亲开玩笑:“老郭师,你是拿着团长的工资,干着士兵的活。”父亲笑笑回答:“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这是军人的本色,共产党员的特质,郭汉朝的标配。”我与父亲相比,实乃汗颜,羞愧难当。特别是父亲对自己的工作政绩、职位升迁、福利待遇等视如过眼烟云,从不张扬,从不计较,默默无闻,服从组织,更加值得我学习和敬仰!
第三,学习父亲对党忠诚责任担当。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被人打压,还是身处逆境,父亲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坚定不移,始终坚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始终坚信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是值得信赖的。父亲的一言一行,为我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父亲从退休之日起,每月自愿向党组织交纳1000元大额党费,交至生命最后终结的那一天为止,以报答党和人民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大额党费今年已交至第四年。这就是摆在我面前、刻在我脑海、记在我心里的活生生的榜样和力量!
笫四学习父亲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父亲是农民的好儿子,是优秀共产党员,是英雄模范,是蒙自好人、红河好人、云南好人,是感动红河先进典型,是优秀离退休干部,是优秀退役军人,是自强不息的一级重度残疾盲人。父亲热爱弱势群体,热爱生死战友,热爱困难群众,热爰残疾人朋友,热爱父老乡亲,热爱长辈和妻子、儿女。父亲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真实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周围人、身边人和家里人。父亲像一头从不会苦累的脚踏实地的老黄牛,为党、为祖国、为军队、为人民默默的耕耘着、奋斗着、奉献着。父亲永远激励着我将满腔热血和毕生精力,全身心投入到为党、为祖国和为人民的伟大事业中!
第五,学习父亲追求极简生活和保持乐观心态。父亲平生一贯崇尚节俭,从不铺张浪费,吃的简单,穿的简单,住的简单,用的简单,简简单单的有时几近苛刻,一顶5元钱的军用粗布帽子每天出门不忘戴着,一双军用皮制鞋子缝缝补补穿了10多个年头,一张正宗老牌军用被子补丁加补丁垫盖40多年了还舍不得换。我们家家庭和睦、家教严谨、家风纯正,是众所周知的。我从小就是在父亲这种强大的军队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教育、影响、感召下,养成了独立自主、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一辈子做好人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我将世代相传。
笫六,学习父亲“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父亲在中越边境云南边防戍守边关的3600多个日日夜夜,一切服从命令为天职,曾先后一个人肩负9个人的部队留守工作重任、一个人全副武装负重电影胶片《高山下的花环》智斗原始森林里的野猪群、一个人全副武装昼夜徒步强行军16个小时挑战极限执行特殊任务、一个人坚守一个前线无名高地、一个人坚守一个前线发电房、一个人坚守一个前线水电站、一个人坚守一个前线战备物资库、一个人一手拿枪杆子一手拿笔杆子坚持到最后胜利,父亲在每一个特殊岗位上都出色圆满完成了组织赋予的战斗任务。只是父亲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活多久,也不知道自己哪天突然会倒下,父亲深知当兵就要当一个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好兵。从1982年底至1992年底整整10年的时间,正是父亲青春年华和黄金季节,父亲默默无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边关、在烽火硝烟的南疆前哨、在枪林弹雨的生死战场、在乌云密布的哀牢山中、在波涛汹涌的红河江畔、在艰难险阻的巡逻路上、在威震敌胆的炮兵阵地、在炎热潮湿的猫耳洞里、在挑灯夜战的战地新闻报道组、在英雄团队的火热练兵场度过。父亲先后参加了“14工程”、“17工程”、炮火牵制、拔点歼敌、侦察伏击、抢修坑道、战场搜救、安全警卫、边境巡逻、阵地文化、战地报道等20多次特殊战斗任务,先后4次负伤,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喊不叫,真可谓是九死一生,大难不死有后福。

第七,学习父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和军人本色。40多年前,父亲就是无偿义务献血志愿者。随后,父亲带领我们一家三口成为了无偿献血志愿者、人体干细胞无偿捐献志愿者、人体和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志愿者。父亲竭尽全力救助自幼患重病的“大舌头”女孩重获新生、危急关头勇救危难学生及群众脱离生命危险、连续10年照顾抗美援朝老战士安度晚年。父亲把全军要讯工作先进个人奖金、全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奖金、优秀共产党员奖金、英模人物奖金、红河州“感动红河”先进个人奖金、历年来的稿费及获奖作品奖金共计30000余元,全部捐给了偏远山区的困难学子、困难家庭和孤残老人、弱势群体中的特困残疾人。父亲带领全家人先后给受灾地区、困难大学生、孤残老人、参战退役困难老兵及困难家庭捐款20余万元。40多年如一日,父亲带领全家人做好人、献爱心、做好事不计其数,先后救助50多名失学儿童圆了大学梦,与100多户特殊群体中的困难家庭结成永久“亲戚”,挽救帮教150多名失足青少年走上人间正道,扶持500多名农村籍退役老兵成为致富能手,先后给偏远山区学校和部队基层连队捐赠优秀书籍、刊物两万余册。
第八,学习父亲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气节。父亲离军离岗不离党、退役退休不褪色,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坚持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做到身残志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做到以身作则、模范带头、肝胆照人,做到风清气正、干干净净、光明磊落,做到家庭和睦、家教严谨、家风良好,做到善行义举、不计得失、大爱无私,做到深藏功名、默默奉献、从不索取,做到勇往直前、奋斗终身、永不叛党!父亲用赤裸裸的真心、真情和真爱,把自己的全部热血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军队、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人民!
“人民群众期盼的事,就是我应该干的活。“、“我要一辈子做好人!”……这是我们家的家教家风家训家规,也是父亲的座佑铭。父亲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此时此刻,已是夜深人静时,我真的是百感交集,书不尽言,简单几句书信问候,不能表达我热血沸腾的心情和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我衷心祝愿尊敬的老父亲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生日快乐!我愿永远做父亲母亲您们二老的贴心的棉袄、明亮的眼睛、坚实的盲杖和新时代美好幸福生活的勇敢追梦者!
儿子:郭战天叩首
2024年12月24日
二、郭汉朝帮扶孩子的家书亲爱的郭汉朝叔叔:
祝您生日快乐!
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您致以最真挚的感谢!感谢您、感谢吴永春孃孃、感谢郭战天哥哥,一直以来不离不弃对我们全家的无私帮助和支持照顾!我们家是一个特殊群体,爸爸是残疾人,母亲体弱多病,爷爷奶奶年老体衰,是您们的善行义举、大爱无私、甘苦奉献拯救了我们一家子。
所以说,我是在您们家出生,在您们家长大,吃住行一直都是在您们家,您们送我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供我读高中、读大学、读研究生,我看病就医您们操心,我的学费生活费您们承担,我犯了错您们包容我、帮助我及时改正,我懂事明理、好学上进您们比任何人都高兴,您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教我学走路、学做人、学做事,鼓励我克服困难、勇敢向前,您们不讲条件、心甘情愿、赤裸裸的把我当做您们的亲生儿子一样培养教育。等等这些,我和我们全家永远铭记在心。
郭叔叔您们一家人的大恩和大德、大爱和善良,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人文的温暖、人性的温情、人间的温度,更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做人的标杆、做事的楷模,您是照亮我人生成长之路的一座灯塔,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关爱他人,如何去传递正能量,如何去做一名名符其实的“蒙自好人”。
祝愿所有的快乐、健康和幸福都围绕着郭叔叔以及您们全家!再次祝福伟大的郭叔叔生日快乐!早日康复!再创辉煌!
鲁东大学 吴泰来
2024年12月24日
编后:
以许郭汉朝收到的"家书"不仅仅是这两封,因为他帮助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就这两封作为"家书″的代表,献给千千万万的退役军人、伤残军人读者!
郭汉朝战友,是收复"两山″的参战老兵,是位伤残退役军人,而且是一级重度残疾盲人,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退休干部。
郭汉朝受邀为云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协会宣讲团宣讲员,红河州“声生不息”理论政策宣讲志愿者。他是彝家雄鹰,戍边功臣,道德模范,云南好人,爱心慈善志愿者,蒙自好人、感动红河先进个人,云南省模范转业干部。
编辑:艾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