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人物名字中的深意
——浅析王菊玲小说《春去春又回》的人物命名艺术
文/云蒙山人
“春暖花开”第33篇应征作品,是白衣天使王菊玲的小说《春去春又回》。作品记述了一位轻度抑郁症患者自觉就诊并迅速康复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满满的人间真情。
这篇由心而生的小说也得到了广大文友的普遍赞誉,阅读、点赞、转发、留言量迅速攀升。按照征文组委会承诺,继微信公众号《馨香盈秀》首发后,都市头条《四月芳菲》助力推送,阅读量已突破20000人次。尤其文中“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想开了,放下了,自己学会爱自己了,你就会一天天强大起来”这样的金句,引发众多文友的共鸣。
作为一个短篇,王菊玲的《春去春又回》在环境烘托、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等方面皆有可圈可点之处。文友天蓝蓝评其“文章人情味浓,娓娓道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知不觉融入故事情节中。”这里,笔者不谈别的,只冒昧分析小说中三个人物名字中蕴含的作者的匠心。
晓薇是一位轻度抑郁症患者,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合而观之,“晓薇”充满希望,无比美好;分而析之,“小”“微”皆为细节,颇具深意。任何病症,特别是抑郁症,早期症状小微居多,患者不自知,朋友难发觉,家人难处理。作为一种由心理健康生发出来的顽疾,抑郁症的预防需要防微杜,诊治需要洞小察微,配合需要谨小慎微。这么看来,主人公的名字妙取谐音,颇具匠心。只有直面内心,认病治病,才能还世界一个本真的晓徽,如清晨晓日里娇艳欲满的紫薇花,幸福而妖娆妩媚地绽放——晓薇,本来就很美,本来就很幸运。
楚瑶是主人公晓薇的闺蜜,在小说中承担“第二视角”的重任。她能够善解人意地提醒、帮助和点化主人公晓薇,在需要之时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朋友的面前,并且提前预约就诊的行程。这样看来,“楚”是清楚的“楚”,旁观者清,洞若观火。然而,她不仅在旁观,而且在安慰,在帮助晓羲走出“忌病讳医”的心理阴影。在她的眼神鼓励下,晓薇忐忑不安叩响了第六诊室的门,也推开了走向春天的门。由是观之,“瑶”为美玉,有温润之德,有成全之举,有铭记之恩。楚瑶的存在,生动地证明了“财富不是朋友,朋友却是财富”。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生得此闺蜜足矣。
惠雅是小说中的第三个人物——心理医生,她的名字同样别有深意。“惠”通“慧”,智慧过人,引导有方。“雅”即文静优雅,不急不徐,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恰到好处 。结合小说对就诊过程的描述,我们不难理解惠雅医生的专业素养与精湛技艺。她轻松愉快地和晓薇拉起家常,谈起时候的许多趣事,轻轻打开晓薇的心门,让她“说出深藏于心底,无法触碰的痛楚” 并且善意地强调“你能认识到自己生病了,而且能主动过来咨询,说明你目前的症状是最轻的。”这些积极的暗示、优雅的语言、无形的睿智,足以证明“惠雅”名副其实。也许因为作者王菊玲本身就是医务工作者,所以写得驾轻就熟,让人身临其境,倍感亲切。
“在每个人的生命长河中,有风和日丽,也有冰雪雨霜。只要你坚定不移地向前走,就一定能走出茫茫雪原,迎来春暖花开。”惠雅医生这些话,是说给晓薇的,也是说给其他患者的,更是说给每一位身处困境的人们的。依我之见,这里面肯定饱含小说作者,白衣天使王菊玲的良苦用心。
作为躬耕教坛大半生的普通教育人,我与菊玲感同身受。抑郁症这个恶魔,已经摧残和毁灭了太多的美好的生命。并且更多的时候,外人是不能改变太多的。“心病还得心药救,解铃还需系铃人。”一般来说,羁绊生命的囚牢往往是自己的心灵,“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正是小说积极的现实意义、时代意义,是文学救赎灵魂、指点津津,传播正的量、弘扬主施律的神圣意义。
描景穷形尽相,记事从容不迫,写人栩栩如生,不足奇。仅看人物的命名,就露出无尽的深意与妙趣。你们说,这样的王菊玲还将创造出多少精彩,展现出多少惊喜?让我们默默期许……
(2025年3月14日于云蒙山下,蒙蒙细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