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甑饭里的岁月长歌与香袭人生况味
彭昌明
在客家人的饮食文化里,甑,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为何客家人钟情于用甑煮饭?一来,往昔客家地区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用甑煮饭能一次煮出一日三餐米饭,满足全家需求,极大节省时间与柴火。二来,甑煮米饭受热均匀,口感松软香甜,看似米饭增多,杉木饭甑更赋予米饭独特清香。再者,独特的煮饭流程,让一煮多用成为可能,煮出的稀饭、米汤皆有其用,可煮粥。洗米水,涮锅水作潲水可喂猪食。且饭甑承载着“家有余粮”的美好祈愿,是传统习俗的寄托。加上它绿色环保,有益健康,自然而然成为客家人煮饭的不二之选 。
晨曦初露,远山如黛,客家山村烟火渐浓,屋内灶房忽闪跳动的亮光是家人一天准备劳作开启做饭食的开始,也是点燃一天希望的开端。客家人有一首质朴的童谣:
蒸甑饭,
喷喷香。
月光光,照莲塘。
阿嬷喊我下厨房。
洗小手,帮大忙。
淘米装桶添水忙
灶火旺,香气扬,
白米饭油光光,
吃完有力把牛放。
揭开甑盖口水淌。
这首童谣呼啦着把我拉回到了身高只有灶头的孩童时代。阿嬷每天都在天未亮就早早起床,熟练舀米,淘洗,动作行云流水,我满心欢喜。
那时的我,只是机械地模仿,怀着一份孩子的好奇,揣着孩童时那份“我也可以”的自信,对煮甑饭并无太多深刻感触。
十一岁了,我大胆一试烝甑饭,学着阿嬷的样子,用一斤量桶盛了两角米,舀起缸里的清水,将水注入锅里,瞬间米被裹挟其中,锅铲轻轻搅拌,水变成略带浑浊的白色,似是洗去了米在尘世中的些许尘埃。重洗三次后,水终于清澈,米也变得莹润,淘米水留着做潲水,米汤打蛋熬粥当早餐。然后将半熟的米饭用竹篓捞入甑内。米饭在甑里烝熟后,颗粒饱满,泛着淡淡的光泽,凑近细闻,有股清淡的米香,那是阳光与雨露交织的气息,有大地母亲的气息。
一九七二年初,我高中毕业下放农村,当上记分员。春分时一同农民下到田地里辛苦干着农活。谷雨时与农民们在田间劳作,从播种、插秧,立夏后灌溉、耘禾、施肥,小、大暑后收割时打谷机转谷,双抢夏收夏种,每一步都渗透着汗水与艰辛。那一年,是我放下笔拿起锄头,放下书本捧起泥土的一年,此时,一股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敬畏天地的神奇,感恩天地万物的赠予,让我深刻的明白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让我心生感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捧饭食乃是与天地结缘,天地通过这米饭和我结缘,可我学会与之相守。自此,心中对煮甑饭这事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带着这份敬畏,我煮甄饭时的心境就已然不同了。
再次煮饭,是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用上简易电饭煲,按下煮饭键等待的时候满是期待,也满是虔诚。当“嘀”的一声告知饭已煮好,打开的瞬间,那股热气裹挟着浓郁米香扑面而来,瞬间填满整个厨房,一种欣喜和神圣充溢心间。
随着时光流转,煮饭不再是简单的满足口腹之欲,而更是一种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仪式。工作疲惫一天后,走进厨房,淘米煮饭,成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在这过程中,我已经懂得控制水与米的比例,根据米的品种调整水量,知道新米和陈米煮出的饭口感差异。有时,我会在煮饭时加入一些红薯丝、或是黄、绿豆等,让简单的米饭丰富了几分滋味。此时完全沉浸的状态让我陶醉其中、乐在其中。似乎此时的舌尖就是天地的链接者,用一颗温热的心体悟到人生况味。
2000年,有亲戚来家中做客,我精心准备了一顿饭。煮饭时,我特意用了香米,还加了些许玉米粒。当我端上那锅香气四溢的饭,亲人们喜出望外、赞不绝口。那一刻,我心中满是欢喜自豪,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煮饭这件事,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交汇。看着大家围坐一桌,分享着这一锅饭,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深深体会到煮饭是生活的艺术。此时与朋友相聚的那份感觉,手捧稻米香,餐桌上精心烹制的每一道菜食,以及土菜的原汁原味融合亲情之中。不像现今餐馆的煎炒烹炸,重油重盐重酱,高热量速食化的食物,那样的菜食,只能让味蕾变得越来越粗糙,神经变得越来越麻木。亲人们的欢声笑语之间,互敬的不是身份,而是平等的人,我们的饭局,吃的不是局,而是饭。深刻体悟到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的超然状态。这也正是每次用心煮饭给我带来的平和心境。
在这日复一日的煮饭时光里,我领悟到生活就像煮饭,需要把握火候,掌握分寸,有期待也会有小失误。但正是这些不完美与小确幸,构成了生活的真实模样,简单而又充满温馨 。
煮饭,这一看似稀松的日常生活,实则是一场充满人生隐喻的修行。从挑选食材时对品质的严格甄别,学会在生活中筛选真正有价值的新鲜大米;到烹饪时全神贯注地调控火候,恰似在人生的浪潮中精准把握时机,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地应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挑战和考验。每一次搅拌、每一刻等待,都是在积累生活的厚度与人生意义的深度。
饭香袅袅升腾氤氲,如同那些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默默沉淀美好,触动心灵,感受幸福,予你愉悦细无声。当历经耐心与专注,一锅热气腾腾的饭终于端上桌,它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成果,更是对生活饱含敬意与热爱的具现。它提醒着我人生之路或许崎岖蜿蜒,满是不确定,或是惊喜或是失意,但只要怀揣着对生活的热忱,用心去经营每一个当下,坚守希望,永不言弃,终能象精心熬煮的一甑好饭,收获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温暖与满足,品味到人生至纯至美的甜香。

作者与他的12岁的孙女彭琦绘
此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朱子家训》的一段话: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粮食,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从播下种子到收获,阳光雨露滋养,土地默默孕育。每一粒都凝聚着自然的力量与农民的心血。当今的青少年,要心怀对自然和粮食的敬畏,在整个这种环境裹挟之下,在物质过于充盈的现状下,已经鲜有人能好好吃一餐饭,在一种快餐文化中失去味觉。青少年应在这一餐饭的过程当中深刻体会每一粒米都凝聚着自然的力量与农民的汗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心怀对自然和粮食的敬畏,打饭时估量食量,不够再加;聚餐时按需点餐,吃不完打包带走。让节俭成为习惯,不负自然厚赐,不负美德传承,将敬畏化作践行。
节俭一粒粮,美德咏流传!
2025年3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