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曹长泽散文:
☘️《我喜欢的“背影”》
我喜欢朱自清的散文,更喜欢他的名篇《背影》。
还是在济南五中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课的张振生老师推荐读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还说:“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读朱自清《背影》不感动者不孝”。据说,《背影》是初中三年级才能学到的课文。读过《背影》以后,就有了一个蹒跚的背影,深深的留在我的心里,心中就有了感动的心绪。一个父亲对子女的爱,似乎都在捧着的一个一个的橘子上面了,似乎都在一句一句的叮咛里面了。那时涉世不深,不谙父爱的真情,心中却有了触动。天下的父爱,都是渗透在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之中啊。
继尔,文革开始了,我与同窗牛骍、李恒福参加学生大串联。坐着绿皮火车去上海,车上人满为患,行李架上都躺上了人,过道里厕所里也是满满的,可谓刚有立锥之地,都是串联的学生。那时,也没有抱怨,以为就该是这样拥挤的,也许心中还有磨砺的遐想。好在是秋天十月,车窗都开着,空气还是清新的,越往南走天气越是暖和。到了浦口站,火车要上渡船轨道才能过长江,要等候一两个小时,那时还没有南京长江大桥。不知什么缘由,突然想起《背影》的情景,真想看看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攀越的浦口月台是什么样子!火车是不敢下的,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开车;就是想也是下不去的,车门锁着人也不能挪动。车外只有等待过江的列车,静静的停在轨道上,没有喧哗只有耐心的等待。月台是看不见的,只能猜想着月台的样子了,天似乎苍茫的,也在等待着什么。两个小时后火车终于上船了,看着浩浩荡荡流水东去的长江,竟然没有了初见长江的兴奋,心中只留下了无以名状的遗憾。
到了八八年,为了看看浦口站的月台,我借到江苏冶金厅参加培训的机会,特意从南京市里乘坐公交车到了浦口站,去寻觅少年时代就有的夙愿。买了一张站台票方能进站,浦口站是欧式风格的建筑,比之济南站的哥特式建筑,要精致小巧些,也许是江南园林风格的影响所至,红房长廊可挡风避雨,座落在绿意葱葱的树木中。月台是南北走向的,好像都是钢筋水泥造的吧,离地面很高,爬上攀下着实困难。月台之间大约是四条轨道,亮亮的伸向远方,轨道旁是水泥板和石子,路基一高一低,走过一定是要着意脚下的。我似乎看到朱自清先生父亲来回走动的坎坷,似乎看到朱自清先生父亲蹒跚的背影,似乎看到朱自清先生父亲努力攀爬月台的样子,似乎听到了朱自清先生父亲喘息的声音,似乎闻到了一个一个橘子的馨香,似乎听到了一句一句的叮咛!蹒跚的背影慰籍了心中的夙愿,好似背影的亲情从月台漫延出来,温暖亲切而悠远。朱自清先生对背影的感悟,我也有了几分。
自此以后,也许是经历了世事的艰辛,也许自己也当了父亲,我对父爱的感悟似乎又深了一层,总有一种从背影里漫延出来的亲情,让我感受到父爱如山如水的温暖!
2021年11月2日
🔸🔸🔸🔸🔸🔸🔸🔸🔸
🔸🔸🔸🔸🔸🔸🔸🔸🔸
🌹【吉特赏析】
《我喜欢的“背影”——一份跨越时光的亲情感悟》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细腻温婉、情感真挚而独树一帜,其中,《背影》更是被誉为情感表达的典范之作,深深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这篇散文不仅因其文字之美而流传,更因其中蕴含的深厚父子情感而历久弥新,成为许多人心中关于亲情与爱的永恒记忆。
作者开篇即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朱自清散文的喜爱,尤其是对《背影》的偏爱,这份情感源于初中时期的一次偶然邂逅。张振生老师的推荐,一句“读《背影》不感动者不孝”,不仅激发了作者的阅读兴趣,更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关于父爱的种子。《背影》中的父亲形象,通过买橘子、爬月台等细节描写,展现了深沉而不善言辞的父爱,这种爱虽质朴无华,却如山般厚重,海般深邃。对于涉世未深的作者而言,虽然当时未能完全理解父爱的真谛,但那份触动已悄然生根,成为日后情感共鸣的起点。
时间流转,进入文革时期,作者与同窗踏上大串联的旅程。在拥挤不堪的绿皮火车上,面对艰苦的环境,作者的心境却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磨砺的期待。 当火车停靠浦口站,等待过江时,一个念头悄然升起——亲眼看看《背影》中描述的月台。然而,现实的无奈让这一愿望只能成为遥想,火车的封闭、月台的遥不可及,都化作了心中难以名状的遗憾。这段经历,虽未能如愿以偿,却为日后追寻《背影》中的情感场景埋下了伏笔。
直到1988年,作者借培训之机,终于踏上了前往浦口站的旅程。眼前的月台,虽已历经岁月变迁,但仍能依稀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亲情纽带。欧式风格的建筑、高高的月台、伸向远方的铁轨,每一处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作者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朱自清先生父亲蹒跚的背影,耳边回响着那喘息声与叮咛,鼻尖萦绕着橘子的馨香。这一刻,作者不仅完成了少年时代的夙愿,更在内心深处与《背影》中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父爱的理解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经历世事变迁,成为父亲之后,作者对《背影》中父爱的感悟更加深刻。那份从背影中流淌出的亲情,如同山峦般沉稳,又如流水般细腻,温暖而悠远。它不仅是对朱自清先生笔下父爱的共鸣,更是作者自身情感经历的真实写照,是对所有默默付出、不善言辞的父亲们的深情致敬。
总之,《我喜欢的“背影”》不仅是一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回顾与赏析,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是对父爱深沉而细腻的感悟与歌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情感无需华丽的辞藻,只需在生活的点滴中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温暖人心的力量。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