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双版纳之旅
作者/ 费龙祥
2025年3月9日至14日,我和妻子一同去上海浦东机场,飞往《孽债》和《湄公河血案》的源生地——云南西双版纳。
历经9个小时的奔波,从春寒料峭的天堂腹地到达了南
国边陲的西双版纳,当地的最高气温已经突破30度以上。走出机场环顾四周,触目皆是的东南亚风情,植被覆盖率极高,各类建筑精美绝伦,道路两侧尽是满目憨态可掬的大象和美丽骄傲的孔雀雕像。
西双版纳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全长约4880公里流经西藏、云南后出境,改称湄公河,依次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最终注入南海,被誉为“东方多瑙河”。
西双版纳是水果的天堂,各式各样的水果 应有尽有。亚洲最大的告庄西双景星光夜市,汇集了东南各国的小吃,长达三公里的街道被数万把油纸伞妆点成流动的彩虹,泰式奶茶的甜香混着缅甸甩粑粑的焦香扑面而来。星光夜市,被当地人喜称为舌尖上的六国风情,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其热闹的程度,是名副其实的。
坐上【同饮一江水】游轮,夜游澜沧江,可享用旅游公司为我们备用的免费游船餐,品尝完美食后,可在三楼欣赏风情妩媚的东南亚歌舞,在载歌载舞声中同时可以尽情欣赏湄公河两岸美仑美奂的夜景,两岸的吊脚楼在晚霞中渐渐亮起灯火,傣家竹楼的剪影与缅甸佛塔的金顶在粼粼波光中交相辉映。
西双版纳曼听御花园广场,1961年4月13日至15日,周总理陪同缅甸总理吴努访问西双版纳时,正值傣族泼水节,周总理身着傣族服装,与群众一同跳舞、击鼓。周总理手持银碗和柏树枝,向群众泼水祝福,自己也被泼得浑身湿透。
在观看演员与游客互动泼水的时候,当泼水达到高潮时,人们不约而同地高喊“水、水、水”,听导游介绍:这既是对水的神圣崇拜,也是表达祝福与狂欢的集体呐喊,核心是体现对自然的感恩,更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体现,承载着傣族敬水、惜水的精神内核。
暮色尚未降临,曼听御花园广场的火塘已噼啪作响。头戴尖顶帽的基诺族汉子敲响太阳鼓,姑娘们的裙摆旋转成绽放的山花,游客们鱼贯而入,跟着当地人学跳"三跺脚",篝火晚会结束,人们在放河灯车的引领下,手举河灯,缓缓走到河边上,并许下心愿,将河灯放入澜沧江,愿河灯将祝福带到远方。烛火摇曳中,一盏盏河灯顺流而下,宛如银河坠入人间,置身其中,犹似梦境一般。
中科院热带植物园(西区)有一种被誉为“植物寿星”的古老树种——龙血树,灰褐色的树干布满沧桑的裂痕,而当工作人员用小刀轻轻划开树皮,琥珀色的树脂便如眼泪般缓缓滴落。讲解员说,这是大自然馈赠的“活血圣药”,傣家人至今保留着用龙血树脂治疗跌打损伤的传统。
水生植物园有直径两米的王莲叶片,像翡翠玉盘般漂浮在水面。导游说:傣族姑娘赤脚可站在叶片中央,那薄如蝉翼的叶脉竟稳稳托住了她婀娜的身姿。虽然没有眼见为实,但我对此仍是深信不疑和充满想象。
在回程的飞机上,我在重温此次西双版纳之旅:周总理与傣族同胞共度泼水节、五万六千多的知青、湄公河金三角的走私贩毒、热带植物园的珍贵树木、开屏的孔雀、被人训服的野生大象、湄公河的夕阳、六国风情的歌舞等等,这一被雨林拥抱的边陲明珠,用一江碧水串联起千年傣韵与异域风情,让每一次呼吸都染上茶香,每一个转身都撞见惊喜。当星光洒向告庄夜市的佛塔,我在思考:865岁的西双版纳,将永不衰老,且会越来越年轻!
作者简介:费龙祥,一九七四年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广电系统退休员工。曾在《吴江日报》、《吴江通》《方志苏州》《苏州档案》苏州“三报”《经济早报》《中国乡村》杂志发文,且偶有获奖。《搜狐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鲜早世界》《中国方志网》等都转载过本人的文章。北京市写作协会艺术促进委员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第二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