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温暖千万家
一三八节邂逅“鄠邑区雨花斋”
文/张会芳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八妇女节翩然而至。今日春光明媚,和煦的春风轻拂着行人的脸庞,一树一树红梅花竞相绽放,嫩绿的柳条随风摇曳,鸟儿在枝头婉转鸣唱,处处散发着初春的气息!
我沐着春的气息出门办事,途经鄠邑区吕公东路的一间小屋里,被大门两侧醒目的红色牌子吸引。我刚走近牌子,一位身着雨花斋志愿者工服的人员向我鞠躬并说“欢迎回家”,邀请我免费共进午餐。原来这是一家免费提供午餐的公益组织。我怀着敬畏的心仔细默读了“鄠邑区雨花斋感恩词”。感恩词中的内容为“感恩土地滋养万物、感恩祖先慈悲智慧、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指导、感恩同仁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耕作、感恩素食滋养我身、感恩大众信任付出、感恩所有付出的人”我感恩的心顿时被点燃了。
怀着好奇心,我缓缓走进大厅一探究竟。大厅宽敞明亮,整洁舒适,正面墙上印有“感恩吃素,雨花斋”“拒绝杀戮,没有交易,只有感恩”的字样。东面墙壁上悬挂着孔老夫子的画像,像两侧配有“孝感天地化德雨,悌召身心生妙花”大厅西半边是休息区,摆放着一排排的凳子,东半边是进餐区,餐桌椅子干净整齐,静候着家人的到来。
穿过大厅,走进室内,一位义工老师停下手中的活,热情地接待了我。得知我的来意后,她笑着说:“相遇的都是家人”通过初步了解,得知“雨花斋”是一个自愿的、公益的、非营利的公益团体,主要功能是为需要帮助的人免费提供素食。这里用餐人数每天均达上百人,大多为孤寡老人。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群策群力用心经营。接着她领我参观了厨房、操作间、清洗间、储存间、更衣间和卫生间。每个室间清爽整洁,物品摆放有序。义工们洗菜的、切菜的、蒸馍的、炒菜的……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午餐。一盘盘热气腾腾的油花卷已经出锅,色香味俱全的菜香直往人的鼻孔里钻。义工们个个精神饱满,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汗水在他们脸上闪烁着快乐的光,那种从内心深处溢出的喜悦让人羡慕。其中两位老人头发花白,看起来有八十岁左右,但精神矍铄,眼明耳聪,干起活来手脚麻利,令人心生敬佩。雨花斋共有义工二百多人,有在职人员、退休职工、企业家、自由工作者等。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轮流上班,坚持每天为家人制作可口的午餐。每天都有人来雨花斋捐钱捐物,令人感动的是有不少人将自己亲手种的菜一车车送到雨花斋,有的企业家捐款达数万元……她们的善举深深震撼了我,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居然有这样一群人,自觉自愿,不求回报,只求付出,默默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人常说“做一天善事容易,难的是天天做善事”,他们日复一日践行着“出孝入悌”的理念,用心用情关爱着需要关爱的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是何等的难得!他们如同一道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用实际行动将爱播散。
轻柔美妙的旋律响起,原来开饭的时间到了。我走回大厅,大厅里已坐着一排排前来进餐的家人,我默数了一下共有九十二位,大多为高龄老人、环卫工人、戴有腕带的患者。开饭前家人们同声共念感恩词,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发碗、打饭、引导落座、按需添饭、按需打包带饭、收碗、洗碗、相互鞠躬感恩,互称家人,来有迎声,回有送声,平等友爱,互敬互助,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这不仅仅是一顿免费的午餐,更是一种爱的传递,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社会中流淌,让每一个来到“雨花斋”的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关爱。这不仅仅是一个提供素食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港湾。在这个人口老龄化来临的时代,老弱病残、孤寡老人日益增多,“雨花斋”通过“老有所养”的实践,探索出了社会养老的新模式,成为人与人相互关爱的桥梁,成为平凡生活中最安抚人心的彼岸!希望人人都献出一片爱,让爱的接力棒永远传递,让爱的圣火永不熄灭,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作者简介】
张会芳,医务工作者,原凤翔区医院内一病区护士长,主任护师,国家级健康管理师,爱读书,习惯用文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多篇作品发表于《芳菲随笔》《雍州文学》《今日头条》等。
(审稿:杨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