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一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每位学生都能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主体?以下案例展示了通过自主理念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成长为“小老师”,并带动全班共同进步的具体实践。
一、背景与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历史课程普遍缺乏兴趣,学习方式主要以被动记忆为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达中学引入了“三标课堂”自主理念,通过“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二、案例主角: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李杨的转变
李杨是初一2408班的一名学生,起初他对历史课兴趣不大,认为历史只是背诵年代和事件。然而,在老师的引导下,他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并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小老师”。
1. 学习对子的帮助班级学生被分成学习对子,李杨与同桌小哲组成了一对。在小哲的带动下,李杨开始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事件。通过互相提问、讨论和讲解,两人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得到了显著提升。
2. 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班级进一步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历史主题的探究。李杨所在的小组负责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在小组讨论中,李杨主动承担了资料收集的任务,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了大量相关信息。他不仅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还提出了“丝绸之路对现代中国的影响”这一新颖视角,激发了小组成员的深入讨论。
3. 展示与评价在小组展示环节,李杨代表小组进行了汇报。他的精彩讲解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在自我评价中,李杨写道:“通过这次探究,我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我发现自己可以成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4. “小老师”的角色李杨因表现突出,被选为班级的“小老师”,负责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历史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他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也培养了责任感和领导力。他的积极态度感染了周围的同学,班级整体的历史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三、“人人都是小老师”的具体实施方法
1. 设立学习对子将学生两两配对,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互相提问、讨论和讲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2. 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历史主题的探究。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制作展示材料。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开展自主讨论在课堂上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实施自我评价在每次学习任务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
5. 培养“小老师”选择表现突出的学生担任“小老师”,负责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小老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领导力,同时巩固他们的知识。
四、案例总结与反思
通过自主理念的引导,李杨从一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小老师”。他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带动了周围同学共同进步。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自主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证明了通过合理的学习设计和引导,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实施“人人都是小老师”模式的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1. 激发兴趣通过设立学习对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互动中发现历史的魅力。
2. 培养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建立责任感通过“小老师”的角色,让学生在学习中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一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证明了自主理念在初中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价值。通过“人人都是小老师”的教学模式,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李英岐(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