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雪蓑与口镇
魏佑湖

雪蓑,姓苏名洲,雪蓑为其号,虽然其题名常署“雪蓑子苏洲”,但世人还是喜欢称其为“雪蓑”。雪蓑的原籍是河南杞县人,其家庭遭受变故,父母双亡,雪蓑便随伯父苏百当徙居唐县。
苏氏本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出于已姓。相传颛顼后裔封在昆吾国(在河南许昌东),号称昆吾氏。昆吾氏有子孙封在苏(河南温县西),后来便以封地之名作为姓氏。苏氏人才辈出,周武王时有苏忿生,任周朝司寇;战国时有纵横家苏秦;西汉有爱国名臣苏武;隋代有宰相苏威,三朝老将苏孝慈;宋代有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号称“三苏”。雪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姓之中。雪蓑的原籍河南,是苏氏的发源地,又是道学鼻祖老子、庄子的故邑,河南南阳,还是医圣张仲景、名相范蠡的老家,这些厚重的文化积淀,也为后来雪蓑的老庄思想以及医药知识,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雪蓑后来徙居的唐县,古属唐州,当时属南阳府,即今河南南阳市唐河县,位于河南南部,与湖北交界是古代京都长安、洛阳通向江汉平原的隘道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对雪蓑的成长也会产生影响。雪蓑后来的流浪生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为龙王题龙字
莱城区口镇街道办港里村。该村南傍港里河,北邻乌江泉和孔子观礼处。喷涌的乌江泉水,在村东北形成一片碧绿的湖,南与港里河相连。每当山洪暴发,水满为患,多次淹过村庄。为此,村里有提议在村东庙前,盖一龙王庙,求龙王保佑平安,但一直未形成共识。龙王得知此信,就亲自出马,想法尽快促成此事。
这年春夏之交的一天下午,雪蓑由章丘南行,到莱城东关拜访拜把兄弟董廷金,行至港里村东的大庙处,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雪蓑觉着蹊跷,不由自主地跑到庙里去避雨。
雪蓑跨进大门楼门槛时,见一白头老翁坐在东墙下一块未刻碑文的碑石上。老翁未等雪蓑站稳脚跟,就先开口说:“这位兄弟,外面雨大,先在这大门里歇歇脚,等雨停了再走吧。”雪蓑点点头,未开口答话,找了个木头墩子与老翁相对而坐。他俩都懒得说话,闭目养神,从下午等到吃晚饭的时候,雨仍然倾盆。到了傍晚,雨仍如故。雪蓑走了一天路,又饥又渴,就想进庙讨点水或酒喝,才待要起身,被老翁叫住说:“老弟口渴了吧,这里的道士穷,庙里没有酒,我这里倒是有一葫芦水酒,可够咱俩解解渴的。”他一边说着,一边从腰里摘下酒葫芦来,递给雪蓑。雪蓑见老翁有酒,也不搭话,接过酒葫芦,咕噜咕噜喝了一阵。这样,你来我往,葫芦里的酒也不见少。几轮下来,雪蓑已有醉意。俩人也打开了话匣子,说个没完。突然,老翁话锋一转说:“老弟,雪蓑。”雪蓑一愣,老翁神算,未报姓名,他如何知道吾号。老翁接着说:“听说老弟善琴棋书画,今儿个避雨无事,你就露一手,给我写一个字吧”。雪蓑喝了老翁的酒,又听老翁求写一个字,热情也很高涨,满口答应。说话间,大门内渐渐亮起来,一会儿如同白昼。雪蓑略醉,只顾说话,也没有感觉。他心想,这个老翁有点怪,让我写一个字,写个什么字呢?他向大门外一望,大雨如瓢泼一般,心灵一动,有啦,对老翁说:“是龙王下大了雨,让咱俩在此相识,老兄如不介意,不就在这石板上写个‘龙’字叫?”老翁一听连声说.“好,好,好!正合我意!”
雪蓑立即大喊庙内道士,“备墨来!”道士闻声,不敢怠慢,立即派人把上午剩下的墨盆端出来,放在地下,回身准备拿纸笔。雪蓑说:“不用了!”话音刚落,赤着双脚走到盆前,右脚伸进盆里,“一搅和,一蘸乎,提脚运力便在碑的中下端踹了一个0.8米高的狂草大字‘龙’。只见那‘龙’字雄浑苍劲,古朴刚毅,气骨傲然!在场的人们无不被这一绝妙的脚书技艺惊得目瞪口呆。”老翁看罢,内心大喜,今日促成了一件大事,却若无其事地赞道:“雪老弟,百闻不如一见,今见脚书如神,果然名不虚传,使老翁大饱眼福。闲暇时,可到东海水宫作客。天色不早,老夫需赶路,谢谢各位。”未及雪蓑回话,老翁已不见了踪影,屋内光线立即暗了下来,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
雪蓑等出门找老翁,只见院外地上干燥,并未下雨。抬头一看,月亮高照,星星闪烁,无一丝行云。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老翁是东海龙王,设局在此求雪蓑写“龙”字,是让村民速建龙王庙,以得到龙王的保佑,消水灾,造福一方啊。雪蓑心想,我几次到蓬莱,求见东海龙王未果,不料在此相遇,这是我修行的结果,也是我的缘分啊!
众人非常感谢雪蓑为龙王也是为庙里写的“龙”字。同时,龙王求雪蓑写“龙”字的神话,也传遍了十里八乡,雪蓑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笔。
后来,村民在庙前盖了龙王庙,人民得以安居乐业,龙王庙几经维修,至今犹存。

二、熠熠的北阁匾
今莱城区口镇,古名吐子口,古时不仅是鲁中山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贸易集散中心,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其地原建有较多古庙,大型的有北街的玄帝庙、南街的观音庙、西街的关帝庙三大庙群,其中南牌坊、北阁子更是远近闻名。众多的寺庙,成为雪蓑来往的落脚点和施展才华的场所,并发生了两件奇下事。
有名的北阁子,即玄帝阁,也即口镇的北大门。阁东是玄帝庙群。“玄帝阁建筑豪华,其样式形同天安门城楼、曲阜孔庙大成殿,金璧辉煌。”此阁有“鲁班活”之称,说来内隐藏着一个雪蓑砍木楔的动人故事。
明代嘉靖年间建阁时,木料垛了一堆小山,木工们找木料、放墨线,忙得不可开交。在木工场地杂乱之际,来了个衣衫破烂,草帽遮脸的不速之客。这老头上来后,就恳请师傅干些木工活。设计建阁的师傅着急地说:“这位老兄,建阁刚开工,到处没头绪。再说自愿参加的人很多,人手使不了,你老这把年纪,恐有闪失,就别再掺和了。”可这老头也犟,任凭咋说,就如耳旁风,我行我素,更不抬头搭话,蹲下就用些下角料娴熟地砍起木楔来,气得大家也不理他。老头砍了一堆木楔,数了数,满意地点点头。众人一看是一些奇怪的木楔,又见老翁飘然而去,甚是惊异。
在建阁过程中,碰到一个难题,有的地方需要些特殊的木楔子,木工们没做过。这时木工师傅想起那个老头不是砍了一堆奇形怪状的木楔子吗,可以拿一个来试试。有个灵活的小木工拔腿跑去,拿来一个一试,正好。后来,这一堆木楔子都派上了用场,竟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还个个合适。这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是鲁班神来了,也有的说是象雪蓑,有的说这活只有鲁班能做,大家因称“鲁班活”,谁做的,暂无定论。自那以后,北阁子“鲁班活”名声却越来越大。
玄武阁建成后,雪蓑头戴纶巾,身披蓑衣,跚跚而来,看到玄帝阁建的雄伟壮丽,高兴地手舞足蹈,要求为阁题一匾额,挂在阁楼门上。玄帝庙主持听说有人想为阁题匾,也撵不走他,就出庙来劝他。见其形如乞丐,其貌不扬,看不出是个识文解字之人,认为他是说疯话,也不问贵姓,就强硬地轰他走。可是雪蓑执意不从,非题匾字不可。主持人见拗不过他,无耐,就让他试试,不行找人另写。于是,引雪蓑进了藏经房。
雪蓑也不通报姓名,进到房内,看到案上备有文房四宝,墙边竖着一块大木匾,精神为之一振,立即挽起破衫袖,到门外捡了条用锛劈下来的木碴子,蘸饱墨,走到木匾前,似胸有成竹,挥舞手中木碴子,一气呵成。主持等道人向前一看,是“金雀化身”四字,跃然匾上。“四字鲜活,犹如生命一般,不停地颤动。”
主持及众人都十分惊讶,赞不绝口。主持人也没料到,这个老头还有绝活,主动施礼问道:“老兄,尊姓大名?刚才有点错怪,请老兄谅解。”雪蓑见他们态度转和,并从心里佩服所题之字,就不以为然地一笑说:“大名雪蓑,以后称雪蓑道人就行。”主持一听是同行,更加亲近地说:“老兄,没想到你才艺高人一筹,题写这样好的匾,使我阁增辉,贫道要好好地感谢你啊!”雪蓑也不回话,坐在椅子上一个劲地喝茶。
主持立即命道徒把题好的匾悬挂在玄帝阁正门上。从那时起,每月晚上逢上弦月或下弦月,“金雀化身”四字熠熠生辉,为玄帝阁的点睛之笔,为阁增添了不少的光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自此,主持人加倍尊重雪蓑,又让雪蓑写了创建玄帝阁记碑,立于阁西壁,记载建玄帝阁盛事。
雪蓑题匾作碑文后,名声大振,许多人前来求雪蓑的字,并看北阁匾。他们看到“金雀化身”四字,不停地颤动,都不断的议论,真是神人所为。
再说建阁子的木匠师傅,一直在打量雪蓑,总觉得雪蓑象是砍木楔的老头,实在沉不住气了,就向前施礼问道:“雪蓑道人,有一事不明,请教一下。在建阁初,有个老头砍木楔子,不知是否是你?”雪蓑听后,哈哈大笑说:“是老朽,不值一提,不知是否合适?”木工师傅说:“果然是你,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合适,太合适了。你真是再世的鲁班啊!”
转眼到了清代乾隆时期,时任“前清莱芜知县叶方恒来此巡察,观后赞不绝口,爱不释手,遂用泥金临之,四字立时停止振颤,失去活力。”甚是可惜。

三、神速筑河堰
今莱城区口镇小冶村,北依龟山,东傍汶河。村中的石马街西有棵高大的古槐,是一个山青水秀的美丽的村庄。该村至今流传着“雪蓑堰”的故事。
明代嘉靖年间的一年夏天,临近中午,天气闷热。雪蓑云游至今小冶村,已是汗流浃背,见村中有棵古槐,就在树下阴影里凉快。树上知了尖叫之声,此起彼伏。树下热浪不时扑来,让人心烦。还好,树下有位老人相伴。于是,两人闲聊起来。正闲谈间,见天边乌云四集,是下大雨的兆头。老人一看远处的天,就说:“天快要下大雨了,你要这回走就会遭雨淋,要遇山洪暴发,水流湍急,弄不好就被洪水卷了去。不如在我家用点粗茶淡饭,等雨停了,河水消了,再走也不迟。”雪蓑一看,天气闷热,乌去滚滚而来,这场大雨是下定了。正巧,走路走的饥饿口渴,又见老人心诚,就同老人一同到了他家里。
老人忙叫家人到河边菜园里摘来茄子、辣椒、豆角、南瓜,拔来大葱,炒焞成四菜一汤,浸上莱芜老干烘茶,端来粗粮煎饼和洗过的大葱,准备用中午饭。雪蓑觉着过意不去,就对老人说:“你备菜忙活了半天,我这里有一葫芦水酒,不成敬意,我们就喝一盅吧。”老人有点惭愧地说:“你别笑话,我家穷,没有备酒,请你谅解。”说罢,不好意思地找出两个小碗,斟上酒,两人对喝起来。
两人越喝越近乎,老人才知道来人大名雪蓑。老人看了一下屋外天上的乌云,语重心长地说:“老弟有所不知,俺村每到雨季,东部沿河一带,常发生水灾。洪水裹着泥沙、树草、庄稼,奔腾而下,淹没河边庄稼,毁坏房屋,冲走家禽和粮食,百姓深受其害。今儿个如下暴雨,村民又要受水灾,真是可怕啊!”雪蓑“嗯”了一声,又见大雨将至,引起了雪蓑的警觉。
两人喝得似醉非醉时,突然外边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至。不多时,山洪暴发,奔腾而下,呼呼闷响,夹杂有村东的哭喊声,如老人所说险情一般。老人闻声,脸上露出了不安的神色。
在这紧要关头,雪蓑酒去大半,丢下酒碗,披上蓑衣,戴上草帽,抄起老人家的铁锨,飞也似的朝漫水的岸边跑去。老人不知雪蓑干啥,尚未反应过来,已不见了踪影。说时迟,那时快,雪蓑手脚并用,人如穿梭,“搬石砌墙,挖土筑堰,口中还不断念念有词:‘筑一锹,牢固一千年;筑两锹,牢固两千年。’就这样,雪蓑不费吹灰之力,一条大堰很快就筑起来了。”
此时,暴雨仍下个不停,村民在危急之中,忽然眼睁睁地看着进村的洪水消失了,觉得奇怪,就不约而同地冒雨走出家门,向河边观察水情。只见“一条大堰出现在人们面前,洪水被挡在了堰外,村民的房屋和田地都安然无恙。”
村民都觉得这事奇怪,不知怎么突然飞来条大堰。这时,只见有个头戴草帽,身披蓑衣的壮士,肩扛大铁锨,赤脚巡视大堰。正在这时,老人气喘吁吁地跑来,激动的高喊:“雪蓑神仙,亏了你啊,快回家歇歇,洗把手喝点酒解解乏,别着了凉啊!”雪蓑也高声回道:“没事,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自古之法!我这就去!”雪蓑像一个凯旋归来的大将军,在众人的一片感谢声中,大摇大摆地跟着老人“喝庆功酒”去了。众人这才知道,这条堰是雪蓑冒着大雨和洪水的危险,施展神法建成的。村民也不敢怠慢,冒雨回家纷纷拿出好吃的,到老人家中感谢慰劳救命的神仙。
几百年来,“据说这条堰水冲不垮,雨打不烂,村民依此安居乐业。人们为了感谢和纪念他,便把这条堰叫做‘雪蓑堰’”。
雪蓑神堰,至今岿然横卧,古风犹存,忠实地守护着村庄。

四、分身间谷苗
雪蓑到白鹤观练成驾鹤仙术后,来到仙人山仙人堂,感谢安期真人传授的架鹤仙术,又向安期真人求教分身术,如用着时,好急民所急,为民出点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安期真人的教诲下,终于练成了分身术。雪蓑十分高兴,一边炼丹一边为民治病,时刻准备用分身术为民效力。
一天,他突然想起上次到小冶村,看到小冶及村东的大冶是宋代莱芜监的十八冶之一的石门冶,遗有多处铁矿、锡矿等矿坑和木炭窑址,就想再去小冶采炼制丹药的丹砂、铅、木炭等原料,好炼仙丹时用。
于是,他选良辰吉日,又匆匆地来到小冶村的老人家里。老朋友见面,倍感亲切。雪蓑仔细打量了老人一番,见背驼了,人老了许多,但身子骨还很硬朗。雪蓑说:“我这次来,主要是看看你老人家,再是补旧鞋挣点钱,到山上采点药好为民治病。”老人家说:“你是一个大好人,处处想到村民,欢迎你常来。”于是,雪蓑又在老人家里住了下来。
小冶村地处丘岭,山上的地较多,适宜种植谷子。因此,小冶村家家种谷子,谷子长得好,远近闻名。今年,风调雨顺,村民漫山遍野的地里全种上了谷子。谷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雪蓑来村不久,时值立夏,正是家家户户间谷苗的时节。此时,地里的谷苗稠稀不匀,杂草混生,需间谷苗。间谷苗是个细发活,既要留壮苗去弱苗,又要除去多余的苗,苗之间要有统一的间隔。再是要除去杂草,以免发生草荒。两者要统筹兼顾,否则会造成减产。此时,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早出晚归,也得需要若干天才能干完。村民怕误农时,心急火燎,都想找些帮忙的,但没有闲人,只有雪蓑没地在家。大家知道雪蓑愿意助人,且神通广大,就都去找雪蓑帮忙间谷苗。一大早,雪蓑住处,人来人往,门庭若市。雪蓑对来者,有求必应。只有房东,未开口求雪蓑,但雪蓑是心知肚明。村民都到地里去干活,也不知道雪蓑先到谁家的地里去,都不时地瞭望村口路,盼得着急。
雪蓑吃过早饭,穿上蓑衣,戴上草帽,扛起房东间谷苗的大、小铁锄子,直奔房东老人家的谷地里。“立时,漫山遍野(的谷地里)便出现了他忙碌的身影。”雪蓑使出分身术,不到半晌工夫,全村地里的谷苗全都间好了,谷苗间隔均匀,杂草除的一干二净。人们的心也似一块石头落了地,都在地头上感谢雪蓑。雪蓑分身在地里间谷苗时,有个好奇人,看到满山谷地里都有雪蓑,非常纳闷,就想回村看看是否还有雪蓑,还是雪蓑请来的人扮成雪蓑间苗。于是,他悄悄地回村一看,“见雪蓑仍在家中,一声不响地纳鞋”一时也弄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房东与村民高兴地回到村里,齐聚雪蓑居住处,问雪蓑是怎么回事?雪蓑看到再也不能相瞒,就把实情告诉了大家。原来,雪蓑经安期生指教,学会了分身术,在此派上了用场。雪蓑分身为民间谷苗,为民解忧,成为脍炙人口的一段佳话。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