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积累,千秋的功绩
董勇华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东北部的兴安县城东南郊,离我们灵川约50公里有一处比肩长城的伟大工程,那就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灵渠。
“来同学们,我们在飞来石这里合个影!”这是36年前在灵川中学读高中时班主任汤功德老师带我们从灵川坐火车去灵渠的合影,那是我笫一次和灵渠结缘,几十年后回忆起第一次坐火车,印象特别深刻,后来汤老师还带我们骑自行车去过青狮潭、尧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青春回忆。
灵渠是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陡河或兴安运河,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派郡监御史禄凿灵渠运粮,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成为了岭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
灵渠其枢纽工程由渠首、南渠和北渠三部分组成。渠首是用拦河坝拦断湘江的上游段(称海阳河),抬高水位,分水入南渠和北渠,分别与漓江和湘江的下游沟通,以实现通航。拦河坝今称大天平和小天平,设计颇具智慧,平时壅水入两渠,洪水季节,多余的水量自天平顶溢流排入下游湘江故道。南渠33.15千米,自分水塘入口南陡至漓江上游的大溶江,是一条跨流域调水线路,也是航运河道。北渠3.25千米,自分水塘入口北陡屈曲流淌在湘江原右岸的河滩上,最后回归湘江,也是一条航运河道。由湘江-北渠一分水塘-南渠-漓江组成的完整运河,叫做灵渠。她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是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被喻为古代水利工程的建筑明珠,在我看来它最大的功能是文明文化,它的建成使我们灵川广西广东岭南一下子文明跨越上千年,作用尚莫大焉,可赞可敬!
唐代始称灵渠,另有零渠、澪渠、秦凿渠、陡河等别称。站在古老灵渠边,我猜想当年柳宗元到柳州上任时,估计也会在马嘶桥下,听着萧萧马声,想起故乡长安吧!
有一点,则无论是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还是长城,都比不过灵渠的,便是灵渠在工程营造和它在功能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无不是以小、巧取胜。灵渠的小、巧,不仅体现在它工程量的小(与都江堰、郑国渠和长城相比),而是体现在它以小博大,以小胜大,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之力。灵渠这种"小切口大变化″的智慧也为深圳的"灵渠汁划″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以赋能产业发展作为质量工作的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发展需求与质量技术供给的衔接,打破产业部门和质量部门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分隔,加快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协同,实现产业链和质量链的融合。
在秦统一中国之前,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四大流域,经过历年开凿的多条人工运河,已形成沟通内河水道网路,秦统一后,实行的“车同轨”,也应包括水运网路的统一,含括在在一个大系统内。灵渠的开通,很像围棋上的眼,一枚小小的棋子落下去,使中华大地的水运系统网路,全盘皆活。如果把中华大地上的江河水运交通网路,比作一条巨龙,秦始皇画龙,监禄(史禄)点睛,灵渠是中国古代智者与勇者的画龙点睛之作。再一点,灵渠与长城相比,长城是防御型的,而灵渠是为统一岭南,是进攻型的,从这点来看,难道我们的灵渠不是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吗?
2024年4月在桂林图书馆读者协会陈日日副秘书长组织下,我有幸再次与她亲近,并聆听了兴安方面秦幸福、陈兴华两位灵渠专家的精彩讲授,他们还全程陪同导游,受益匪浅。灵渠全长36.4公里,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灵渠建成之后,成为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对秦始皇统一起到历史性巨大作用,也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海上丝绸之路也由此一路勃发。
正是:
灵渠铧嘴在兴安,
智慧光芒照九天。
奋勇开拓无畏惧,
三分漓水七分湘。
匠心独运巧思谋,
水利工程展宏图。
长江珠江从此连,
人间奇迹耀寰宇。

简介:董勇华,中学副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发表于《桂林日报》《广西、湖北广播电视报》《中国家庭报》《中国水利报》《青年文学家》《青春期健康》《家庭百事通》等刊物,《无悔的铺路人》曾获县演讲比赛二等奖,诗朗诵《为了大地的丰收》曾获桂林市总工会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