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六
尴尬新生活
李 皓

火车开进北京站,下得车来,提着简单行李的吴伯箫,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离开家乡,不用再看父亲那张像门板一样威严的脸,貌似是一种胜利。可此刻此刻,置身京城街头,吴伯箫也深切地意识到,从前那个温暖的家,肯定不再是想回就能回去的了。他决绝地逃婚之后,爷爷、父亲、母亲作何想?刘姓女子又会怎样?家里人都怎么看待这件事?他不敢往细里想。
北京虽好虽繁华,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系列接踵而至的尴尬困境。
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本应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可因家境日渐衰落,家人们本就不支持他继续升学深造。这次又全然违背父亲意愿,决然逃离包办婚姻,匆匆离家出走,自身一人提前来到北京。雪上加霜,这样的举动,只能让他与家庭的关系迅即降至冰点。如今,怅然若失,吴伯箫真正体会到了举目无亲的滋味。
学校尚未开学,虽然孔府执教小有积蓄,可为了节省开支,吴伯箫只能选择最便宜的旅馆寄宿。狭小的房间,简陋的陈设,弥漫着一股潮湿的味道,他强忍着在心里劝自己:不就十天半月的时间吗,挨挨就过去了。可即便如此,住宿费还是让他本就不怎么鼓胀的钱包迅速瘪了下去。每花一分钱,吴伯箫都要精打细算,能省两个就省两个吧!随着日子的一天天逝去,他心中的焦虑也与日俱增。
终于盼到了学校开学。住进校学生宿舍,支出虽然比住旅馆时少了不少,可毕竟还是天天要花钱啊!经济上的困境让吴伯箫真的是越来越尴尬。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与家里的矛盾,已让他无法再向家人伸手要钱,一切只能靠自己了。
为了维持学业,他不得不在学习之余,四处寻找赚钱的机会。做家教成了他的首选,每天放学后,他便匆匆赶去学生家中授课。尽管报酬微薄,但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吴伯箫倍加珍惜。
一天,吴伯箫看到班里一位同学收到了报馆寄来的稿费,他便找出日记本中的一篇日记,凑上去请教那同学道,“你看看,像这样的文章,能投给报馆赚稿费不?”当得到那同学肯定的回答后,吴伯箫很兴奋,他当即找来稿纸,将这篇日记工整誊写了,寄往报馆。
数日之后,这篇题为《白天与黑夜》的文章还真的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自此,吴伯箫又找到了一条挣钱的门路。夜深人静时,舍友们早已进入梦乡,吴伯箫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他的思绪在笔下流淌,将自己的感悟、对生活的观察,都融入到一篇篇文章中,见报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每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时,吴伯箫心中便满是喜悦,虽然稿费每千字只有一元,但积少成多,还是能解决不少问题。它就像一束光,照进了吴伯箫的生活,让他的心里感到了一丝温暖。
经济的拮据如影随形,让吴伯箫分心不少。眼见着春节临近,同学们都欢欢喜喜地收拾行囊,准备回老家过年。吴伯箫却只有独自叹息的份,因为他只能独自一人留在学校。一方面,他与家里的关系尚未缓和,心中有诸多顾虑;另一方面,手中实在没有多余的钱支付往返的路费。看着空荡荡的宿舍,吴伯箫心中满是落寞。春节的北京城,处处张灯结彩,可这热闹却与他无关。
为了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无奈的吴伯箫只好去了那家他熟悉的报馆。“老总,我要留在京城过年,可手头又实在拮据,预支点稿费给我好吗?年后我一定把稿子补上!”看到吴伯箫实在可怜,老总点头默许了。
在那个举目无亲的春节,这笔预支的稿费成了他生活的保障。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吴伯箫对学业还是从没放弃追求。课堂上,他总是全神贯注,积极回答问题;课后,图书馆里总能看到他埋头苦读的身影。他深知,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眼前的困境。
在这尴尬的新生活里,吴伯箫虽然饱受经济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孤独,但他始终怀揣着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行。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能走出这片困境,迎来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