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欧阳薇荪,笔名:鸥洋,大学中文本科毕业,新闻研究生。
1984年考入杭州日报,从事新闻报道;杭州日报主任记者,爱好文学。现居杭州市,已退休。
现任中国雨巷文学社注册会员、特别助理,杭州文学研究院成员。

弘一法师
湖畔漫话弘一法师
作者:鸥洋 - 杭州
放下——
永恒的智慧修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弘一法师)“送别”一曲,那种凄美悠远哀婉,寂寥空远的意境,衬托着这首悠远悠长的人生谢幕曲,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犹似在空灵的境界中,这首谢幕曲在展示着“人生如梦,万物皆空“的电光石火般的生命篇章,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对人生,生死,时光的感谓,古往今来有许多人也谈起过这方面的问题,人生是逃不过这些问题的,所以电影“城南旧事”“早春二月”中的响起的这首“送别∥插曲,总能牵动人们的内心思绪。
作者李叔同(弘一法师),出身于富商官宦之家,作为民国初年文化名人,他从多才多艺的俗世才子,成为凝神专修后的一代南山律宗大师,经历了从艺术到宗教的思想涅槃后的精神升华,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早年的李叔同贵为富家公子,生活优渥,才情横溢,年青时就与友人共创“春柳社“并参与演出,作为社会名流风光无限,同时他还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从事艺术教育,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西洋画系,开了现代艺术教育之先河,成为民国初年的教育家艺术家。
他以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智慧与爱心,启发引导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提倡艺术为人生,强调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自谓,努力追人生与艺术的更高境界。
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社会才俊名流,竟然中年出家,对于其出家的动机,人们有不同说法。
李叔同(弘一法师)自谓是“半世浪漫半世僧“,论者因此有说他是“纵情声色之后色相皆空”的认知,也有说他因受家道中落世事无常的打击,有说是看破红尘世道黑暗而厌世,有说是自幼爱母的“恋母情结“(其母不是正房是妾室,在李家地位不高),母亲去世对他的打击,还有他长期失眠,精神衰弱的苦衷,这些都不无道理,但是究其实,仍不能排除他的人生精神觉醒,和对生命与存在意义的深刻感悟。
考其生长环境,受早年家庭信奉佛教的影响,长期耳濡目染,他在杭州教书时就有身在学堂而心向佛堂之想望,并向友人表达过尝试断食之想,还以诗表达对人生之念想: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感叹人生与生命的短暂,并写下了引人共情的一段文字,“春秋代序时光荏苒人生迟暮荣枯转瞬盛衰有定人生如朝露泉壤兴衰难料朱华易谢青春不再叹美好难留生命无常。
由此文字,也可一窥他出家的心境。他出家后一心向佛,持戒严谨,依教修行,将俗世的一切来往都排除干净。友人来见他,看到他在虎跑认认真真的扫地,并婉言谢客,他先前的学生丰子愷,潘天寿等对自己老师的出家和行为很是不解,他却安之如素。
“西湖是美丽的,绿水波澜充满了柔情,留下了白娘子苏小小梁祝诸多情爱故事,以他的才情与倜傥风流,完全可以再续风花雪月之缘,但他却在这西湖涟漪之上 ,写下了苍凉和决绝的情爱之章
—— “人生难得是相聚,唯有别离多”。
当他的日本妻子远涉大洋在杭州找到他,情切切出口“叔同“时,他却回道:“请叫我弘一”,并且在交谈后即永不相见。妻子当时问他,你说爱是慈悲,你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他无言以答。
遁入空门,以唐玄奘法师一样的毅力,他用自己的天赋和学问遍读佛经沉入佛学,青灯古佛,伏案研读,成为一代律宗大师,人却一直住在简陋的小屋。
他所住之处几无一物,吃得是简单的饭食,穿的衣服上打的补丁布条,还是从别人丢弃的地方拣来的,有人送他一套锦丽的袈裟,他转送给别人了,说衣服能穿就行。人们之所谓幸福,在他看来不是拥有了多少财产,而是内心是否满足。
以清净的心追寻真理和智慧,严谨自觉而从容地舍弃尘世繁华,慈悲待人,放下一切,追求内心净土,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也是常人无法领悟的境界。
自性清净,方得平静。他说,是人都会犯错,不必纠结于一时的得失与伤害,把心修好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披发佯狂走,是祖国,忍孤负……”,抗战时,他 不因出家而忘记祖国的蒙难,念佛不忘救国,告诉大家救国必须念佛, 他说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主张不抵抗主义,弘一法师则倾向抵御外侮,如放到现在来看,想来他会坚决支持乌克兰报抗俄罗斯的侵略的,他们各各因时事不一,方法也不一样,但都是在修心,都是站在觉醒和真理这一边的。
郁达夫闻知李叔同出家后情形,也想尝试出家,他告诉郁达夫,与佛之缘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人心的变化,比我们想像得更迅速和不可预测,进入佛门,把持不住一样有烦恼。
他不以为自己是完人,认为人贵在改过,要及时发现及时改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对人说过,之前他也年青过气盛过,性情急躁,讲话时也会急于打断对方的话,后来碰到一个老和尚的指点让他学会了自省 。
弘一法师认为修行者真正放下,心无挂碍,才是真正的觉醒,放下执念,追求中若计较处处是怨恨,心若放下,处处是晴天。
人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在漫长的时间里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已,人生无常,我们所有的在意的人或物最终都会离我们而去,人是怎么生的就会怎么死只是时间长短而己,宇宙有其运行的规律,有因果律,一切都会在最适合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回馈给你。
生死原是人生常事,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内心的修为修行,在心田,解脱在内心 。
当今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处身迷茫之中 ,房贷,车贷 ,负担沉重,而生活要精致,房子要大要换新,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最好年薪百万财务自由,达不到就焦虑疲惫,这是人的欲望。
弘一法师的开示是:人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放得下,才能安稳自在。欲望像滚雪球,越追逐越沉重。心安处是归途,心不安处都是流浪。
弘一法师已渐行渐远,但他留给人间的名言是值得人们回味的: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2025年3月15日

最后一面....,问:爱是什么?....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赵庆
雨巷文学编辑部:
主任:陈继业(兼)
副主任:韩笑(主编)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