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困厄 乐境自生
宋今声
盼想快乐,人之常情。然而,人在一生当中,往往苦楚要比快乐多。那么,怎样才能在困苦之中寻找到自己的快乐呢?清代学者李渔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显贵者旅宿邮亭,当时正值溽暑,帐内多蚊,驱之不去。他回想在家时屋宇宽阔,窗户上挂着可以阻挡蚊虫的竹帘,又有握扇而挥的妻妾们侍奉身旁,那凉爽、那惬意,仿佛不是置身于盛夏。正是因为他心理驱使,使他翻来覆去回想着这美好的过去,导致他心绪烦躁,一宿没能入睡。而邮亭亭长露宿台阶之下,为了摆脱成群的蚊虫叮咬,他在庭院里手舞足蹈,来回奔跑,还时而高唱几声歌谣。显贵者疑惑不解,他把亭长叫到跟前问道:“你露宿庭阶之下,遭遇蚊虫叮咬,为啥还这么快乐呢?”亭长回忆道:“有一年我被仇家诬陷,身系狱中。当时也是这个季节,狱卒怕我潜逃,每天夜里把我的手脚捆住,不许动弹,任凭蚊虫叮咬。今夜若与那夜相比,我岂不是作了神仙,能不快乐吗?”显贵者听罢,自惭不如。
谈困厄言不及富贵,主要说穷苦人怎样“享乐”。古人云:“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意思是说,快乐人皆有之,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说到底,快乐在于追求寻找,快乐在于创造开拓。
如何寻找快乐呢?李渔在同一篇文章里说,穷人行乐的方法,没有别的秘诀,可以这样去想:我贫穷,还有比我更贫穷的;我卑贱,还有比我更卑贱的;我把妻儿当累赘,却还有鳏寡孤独的人想求得妻子儿女而不能的;我劳作把手脚磨出老茧非常痛苦,但是还有人被关在监狱里服刑;我的田地荒芜,可以解决温饱,还有没有田地耕种的呢。面对穷困,不回避,勇于“品尝”,让穷困“既来之,则安之”,守得住。从精神上淡化穷困,在奋进中寻找快乐,痛苦与烦恼,自然就会远离自己了。
2025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