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大峰山
宋文东
我早知道孝里是济南市长清区的一个镇名,但对于这个镇名的来龙去脉却一直不明就里。前几天偶然看到长清孝堂山汉石祠的一个视频,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孝里这个地名与传说中的孝堂山郭氏石祠有关。这个郭氏就是24孝之一的郭巨。我对孝堂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算利用周末去孝堂山探个究竟。
好梦在我们户外群里发布了爬山帖子后,有知情驴友微信我说,孝堂山太小了,还没有济南英雄山高,估计半个小时就逛遍了。大峰山也在孝里,不如去爬大峰山,再顺便到孝堂山看看。驴友的建议很好,也很及时,我们决定予以采纳。
2025年3月9日7点45分,众驴友在市立五院附近集合齐了,便浩浩荡荡地往大峰山出发。从孝里下了高速公路,才用了不到半个小时。抵达大峰山下的南黄崖村,进山的小路变得更加狭窄,仅能容下一辆车行驶,我就担心,如果万一从对面过来辆车怎么办?还好,我们顺利地抵达大峰山的后山。
我们沿着山路曲曲折折地上山。行了不到1公里远的距离,透过柏林可见山坳里有一座二层小楼,这就是以前的“万佛寺”遗址。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已经僧去屋空了。

进入寺内,原有的家具已经被人毁坏殆尽,像遭了窃贼似的,到处乱七八糟。后门有台阶上楼顶,再左拐上行,迎面的北向山崖上可见一个黑黝黝的竖条状洞穴,这就是璇玑洞。洞口底部稍宽,顶端稍窄,高达四五米,宽不足2米。进得洞来,借助外面的光线可见洞顶最高处有二三十米,中间宽处十几米,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洞顶以及洞壁上土灰色的石头沟沟壑壑,皱皱褶褶,像古树皮似的。因为只有我与大发、丰色等几位驴友进了洞内,后面众驴友没有跟进,都在洞外等着我们,因此走不远我便不想深入了。其实大发是第一次来,我没陪他探洞觉得挺抱歉的。记得有一次来,也不知哪来的胆子,我一个人竟然深入洞内很远的地方。这倒符合我的性格,凡事不弄个究竟决不罢休。那次我带的手电电源充足,照得洞内像白昼似的。我爬上了一道石坎,继续往洞深处走。大约进入四五十米之后,仍然没有抵达尽头。我发现洞壁上趴着一些像是蝙蝠的鸟类,黑压压的一大片,有点瘆人。我与它们几乎近在咫尺,因为不了解其习性,因此也不敢贸然招惹它们。前面的洞穴越来越狭窄,到了仅能容下一个人的宽度,还得低头弯腰,甚为不便,我担心自己的双肩包伤害到蝙蝠们,况且一个人深入洞内也担心发生意外,便停下了探究的脚步,毕竟安全第一。我甚不甘心半途而废,也后悔没约个伴儿,这时候最盼望驴友们能赶紧进来,也给我增加点继续探洞的动力。但侧耳倾听,洞内一点动静也没有,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那种静令我产生了几分恐惧之感。没有等来同伴,我便退出。在接近洞口时,同伴们才说说笑笑地进洞了。

璇玑洞西面崖壁上也个不大的洞穴,里面供有一尊佛像,在洞外即可看到。北面崖壁上也有个较大的洞穴,却是一洞俩口,类似于历城仲宫镇东路家北山上的牛鼻子洞,有住过人的痕迹存在。
我们出了“万佛寺”继续登山。石阶比较平缓,拐了几道弯儿就到了山顶。在山顶松林中,齐长城遗址东西连绵,像条巨龙似的,虽都是些石板砌成的残垣断壁,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但在2500多年前,却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城高处有五六米,底部宽达七八米,最矮处不足一米高,宽也不过一米多,这样高高矮矮,宽宽窄窄的城墙,现在来看,根本起不到多大的防御作用。其中有一段城墙,高达五六米,最上面还有女墙,墙下面留有观察口、马道,虽然经历了2500多年的风雨,有点沧桑破败,但气势犹在,它们能保存至今,甚值得欣慰。据史料记载,齐长城为齐鲁两国之界,始建于春秋时期。它西起长清南部的黄河之滨,东至青岛琅琊台入海,全长1237.8华里,史称千里长城,是我国最早的长城。好梦说,我们上次来就是在这城南门拍的合影,这次还在这拍吧。众驴友皆欣然配合。


拍完了合影,众驴友进入城内。往西走不远处,路边立有一块巨石,上面刻有“孟姜女哭长城处”几个油漆红字。巧合的是,附近确有一段坍塌的长城遗址,有几十米长,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传说中的孟姜女哭长城,据史学家考证确有其事,许多史籍都有记载。但无论是在春秋时期齐桓公修建齐长城也好,还是秦始皇修建秦长城也罢,它们都是十分浩大的建筑工程,非常不易。在那个全部依赖人力畜力的时代,修建这样浩大的工程需要动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力参与。人力从哪来呢?无疑只有征用民夫一条路。许多长城地段都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累死摔死的征夫无数,可以说每一段长城都是在累累的征夫白骨基础上垒砌起来的。
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是在新婚三天后就被官府抓去修长城的,从此一去不归。范喜良的妻子孟姜女思念丈夫,一路寻夫,终于找到了丈夫修长城的地方。但一位同乡告诉她,她的丈夫已经被累死了,尸体就埋在了长城下面。孟姜女伤心欲绝,一连哭了几天几夜,也不知道是不是感动了上帝,长城忽然塌倒了一大片,从中露出了她丈夫的遗骸。这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由来。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那时候秦长城尚未修建,而齐长城西段,也就是大峰山及其附近一带已在公元前557年就完成了,比秦长城早了300多年。1952年10月2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济南市说:“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北方重镇,也是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济南南部,她哭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史学家,他的话是有充分依据的。至于孟姜女哭倒的长城遗址是否就在大峰山上这一段,尚难肯定,因为济南南部地区不仅长清境内有齐长城,历城、肥城境内也有,这些齐长城总长度将近百公里,谁知道伟人指的是哪一处呢?
关于孟姜女的户籍所在地,有的人说在南方,有的人说在北方,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长清万德镇有个长城村,那里就曾有座姜女庙,据说孟姜女就出生在这个村子。姜女庙内曾有塑像,后来塑像被推倒做了小学生教室。姜女庙也在“运动”期间被彻底毁了。

我们沿着山顶跟长城遗址同向的小路向东下山,准备去峰云观。在长城内侧路边的山坡上,建有许许多多的小石屋,这是屯兵营,它们沿着山势一字排开,总数不下五六十间之多,连绵不绝,阵势不凡,可见大峰山是当时的军事防御重地无疑。
屯兵营是纯粹的全石建筑,跟济南南山上许多牧羊人垒的避雨石屋十分相似,只是这些屯兵营比那些避雨石屋高大一些罢了。这些石屋有的已经坍塌,石砾遍地,一副荒废破败的模样;有的保存尚好,完全可以住人。我走进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屋内,只见石屋尖顶,最高处有3米高,石板层层叠加,形成塔形的屋顶,远观就像一个草垛似的。石屋屋门比较矮小,成人进入都要低着头,弯着腰,由此可以推断,2500多年前的古人类,个子可能都不太高大吧?每一座石屋的面积仅有七八个平方米,有的还分内外间,里间比外间面积小一点,或许是厨房,抑或是将领的单间卧室吧。但我不大相信那些保存比较完好的石屋是春秋时期的原有建筑,它们没用一点粘合物就能够使得建筑物经历2500多年的风雨摧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我想它们应该是近现代老百姓为躲避战乱或者是抗日游击队在原址基础上重建的可能性比较大吧?

离开齐长城遗址和屯兵营,我们开始下山。到了半山腰,一大片古建筑群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济南第一道观——峰云观。

峰云观门外,有棵古老的朴树,像一位老者立在那里,默默地见证着峰云观的风云变幻和历史变迁。峰云观不是一座普通的道观,在抗战时期对共产党领导的大峰山抗日队伍独立营帮助很大,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济南很快沦陷,国民政府军全面南撤,济南及泰西地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的威胁。爱国人士纷纷呼吁抗日救亡,这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便应运而生。当地知名学者张耀南也是位爱国人士,他与大峰山峰云观住持宋明辰私交甚好,经他协调,这支本地抗日队伍便住进了峰云观,也成为日后大峰山独立营的主力。1938年3月,泰西抗日自卫团的3个连来到大峰山休整,并成立独立营,党派干部汪毅成为独立营首任营长。独立营的党支部设在道观内的神慧圆通二楼上,作战部设在金蟾洞。峰云观的部分青年道士也积极地响应号召,参加抗日队伍,独臂将军刘广桐就是从峰云观走出来的杰出代表。

峰云观是创建于汉朝的道教名观,也是济南市最大的的道观。道观建筑群青墙碧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颇有气势。主要建筑有:月窟、回月楼、关帝庙、玉皇殿、泰山行宫、神慧圆通、明太祖的四龙盘顶碑、雍正帝的四龙戏珠御碑等。观门处左右厢房各一间,内有高大的塑像,左边是青龙神,右边是白虎神,面目狰狞,有点吓人。在峰云观二门处,有“云根”和“青云得路”两块石刻匾额。云根,就是云彩出没的地方。我们虽然从“云根”下穿过,却没有腾云驾雾的感受,因为当日太阳高照,哪里有点云彩的影子?“云根”附近,有泉名待月,为石砌圆口状井,水不深,大约两米左右。探头看井水,像一面镜子似的,光可鉴人。泉边左侧四五米处,有一棵古槐,主干挺拔,高耸入云。树下站着一中年女士在好奇地看我们。我问女士,现在这里还有道士吗?女士说,有。话音未落,2个道士就走了进来。


我们接着参观了峰云观的其他建筑神慧圆通、金蟾洞、玉皇庙等,离开道观时已经11点多了。驴友老丁和琴姐下山心切,已经快下到山根了,被驴友喊了回来。我估计如果我们下山再翻山回到后山,一个小时根本不够用,甚至可能得用俩小时,大家就会比较辛苦,因为我们还要去孝堂山。几位驴友都发现半山上有条驴道,看走向应该是通往山顶齐长城方向去的。但我们谁也没有走过,不知道是不是个捷径。我们驴友爬山,最忌讳的是迷失方向,只要方向不错,就会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或许是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吧。
到石鼓洞下面,我见前面山坡上砌了石阶,甚喜,这样就不用担心遭遇悬崖峭壁了。为了赶时间,我们没有参观石鼓洞,沿着石阶一直往山顶爬去。当见到山顶上那块“孟姜女问路石”时,我才明白,我们选择的路线没有错,正是通往后山的正确路径。

(本文照片为同行驴友拍摄,在此致谢!)
2025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