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声春雷引发的诗意回望
——王芳闻《惊蛰记忆》的深情解析
评论员:陈东林
在诗歌世界中,季节常常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激发着诗人们无尽的创作灵感。惊蛰,这个极具代表性的节气,更是众多诗人钟爱的创作主题。古往今来,多数惊蛰题材的诗作,往往聚焦于歌颂春天的蓬勃生机,以及对第一声春雷的惊喜与欢呼。然而,王芳闻的《惊蛰记忆》却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借惊蛰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巧妙地将读者引入她对往昔亲人的深情追忆之中,在时光的长河里探寻亲情的温暖与力量,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情感深度和非凡的艺术魅力。
一、惊蛰引思,亲情回溯
诗的开篇,“天门开启,雷公/摔下第一道电鞭/春风携着春雨奔跑/香簌了大地”,短短几句,便营造出一种磅礴而震撼的氛围。“天门开启”,这一意象赋予了惊蛰一种神圣而庄严的仪式感,仿佛大自然正以一种宏大的姿态宣告着新的开始。“雷公摔下第一道电鞭”,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春雷比作电鞭,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雷声的迅猛和力量感,更让读者仿佛听到了那划破长空的轰鸣,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与气势。“春风携着春雨奔跑”,“携着”和“奔跑”这两个动词的运用,赋予了春风和春雨以人的动作和活力,展现出春天到来时的急切与欢快。“香簌了大地”则以一种独特的通感手法,让读者仿佛能嗅到春雨滋润大地后散发的清香气息,感受到春天万物复苏的蓬勃生机。
然而,就在这描绘惊蛰宏大景象的开篇之后,诗人的笔触却陡然一转,将思绪引入对往昔亲人的回忆之中。在诗人的记忆里,惊蛰不仅仅是自然节气的变换,更是与亲人相伴的温暖时光的节点。
母亲的形象在诗中通过一系列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得以生动展现。“虫鸣在门轴的吱呀声中苏醒,母亲用艾草把房梁熏成竖琴”,这一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门轴的吱呀声,是乡村日常的熟悉声响,它与虫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清晨图景。而母亲用艾草熏房梁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更蕴含着母亲对家庭深深的关爱与守护。艾草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既有着驱虫辟邪的实际作用,更给家人带来一种安心与温暖。“把房梁熏成竖琴”这一奇妙的比喻,将原本平凡的生活场景赋予了诗意与浪漫色彩,仿佛母亲的这一行为,让整个家都充满了音乐般的和谐与美好。“吊着的蓝子里有孩童甜蜜的梦想”,一个简单的篮子,在母亲的操持下,成为了孩子梦想的承载。篮子里或许装着孩子喜爱的零食、玩具,亦或是母亲为孩子精心准备的小物件,每一样都饱含着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疼爱与呵护,那是孩子童年时光里最温馨的记忆。
爷爷的形象同样在诗中熠熠生辉。“祖父往陶罐埋下陈年梨核,说惊雷会劈开喉咙里的哑”,这一细节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老一辈人对自然的独特认知。爷爷埋下梨核,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事行为,更象征着他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他相信,在惊蛰这一充满生机与力量的节气里,惊雷能够唤醒万物,包括那深埋在地下的梨核,让它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惊雷会劈开喉咙里的哑”,这句话充满了神秘色彩,或许爷爷是在借自然现象来表达一种对生命力量的信仰,相信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一切的阻碍都能被冲破,一切的希望都能得以实现。这种乐观、坚韧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诗人,也成为了诗中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人通过这些细腻的回忆,将往昔与亲人朝夕相处的温馨场景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感,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家的温暖。尽管时光无情地流逝,亲人也已离她而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深深地烙印在诗人的心中,成为她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亲情在这首诗中,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生活片段,永恒地存在于诗人的记忆深处,也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
二、绘景寄情,诗意盎然
《惊蛰记忆》在艺术特色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其独特而强烈的画面感。诗人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用文字作为画笔,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春日乡村画卷。
开篇描绘的惊蛰景象,气势恢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雷公的电鞭、奔跑的春风春雨,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力量与动感的画面。在这宏大的自然背景之下,诗人逐渐将镜头拉近,聚焦到生活的细微之处。“挂在墙上的农具,翻身抖落昨日的梦呓,露出明灿灿的微笑,在田垅里大显身手”,这一描写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农具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农具“翻身抖落梦呓”,仿佛它们也在惊蛰的感召下,从沉睡中苏醒,迫不及待地要投入到新一年的劳作之中。“露出明灿灿的微笑”,则进一步表现出它们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充满了期待和喜悦。而“在田垅里大显身手”,则生动地描绘出农忙时节的热闹场景,让人感受到劳动的活力与激情。
“小青苗齐刷刷的崭露头角”,短短几个字,便将春天里农作物生机勃勃的生长态势展现得淋漓尽致。“齐刷刷”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小青苗生长的整齐与迅速,它们仿佛在一夜之间从泥土中钻了出来,向着阳光努力生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白蛾的翅膀扑棱棱撞碎月光”,这一画面充满了诗意与浪漫色彩。白蛾在月光下飞舞,“扑棱棱”的声音仿佛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撞碎月光”这一独特的表达,将白蛾的动态与月光的静态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灵动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美妙。
“牧童坐在树杈上,数着梨树枝的骨节,每个凸起都是待开花的日子,直到田野上下了一场梨花雪”,这几句诗将牧童的天真可爱与自然的变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牧童坐在树杈上数着梨树枝的骨节,他对梨树开花的期待,就像孩子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憧憬一样纯真无邪。而“每个凸起都是待开花的日子”,则将梨树的生长过程与时间的流逝相联系,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成长是一个充满期待的过程。“直到田野上下了一场梨花雪”,描绘出梨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洁白的梨花如同雪花般飘落,铺满田野,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纯净与美好之中。
除了画面感,诗歌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和象征手法,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母亲用艾草把房梁熏成竖琴,将嗅觉上的艾草香气与听觉上的竖琴音乐相融合,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艾草的香气原本是一种嗅觉体验,但通过“熏成竖琴”这一比喻,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琴声,感受到母亲的温柔与细腻。粮仓深处响起五谷细碎的合唱,“合唱”一词将视觉上的五谷与听觉相联系,形象地表现出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富足。原本静止的五谷,在诗人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它们的“合唱”仿佛是在庆祝一年的辛勤劳作得到了回报,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充实与美好。
祖父埋下的梨核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等待惊雷的唤醒,寓意着生命的顽强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梨核深埋地下,就像希望的种子,在黑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惊蛰这一契机,破土而出,迎接新的生命旅程。而田野上的梨花雪,既是对自然美景的真实描绘,也象征着生命的纯洁与轮回。梨花盛开时的洁白无瑕,如同生命最初的纯净与美好;而梨花的凋谢与飘落,又仿佛是生命的轮回与更替,让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永恒。
三、情感变奏,一脉相承
王芳闻对母亲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我以前曾经在微信朋友圈里读过她的诗作《清明致母亲》,立刻被诗人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情感所深深打动,至今仍然难以忘怀。如果我们把王芳闻的《清明致母亲》和《惊蛰记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两首诗虽然都围绕对母亲的思念这一主题展开,但在情感表达和表现手法上却各有特色,呈现出一种既相互关联又有所不同的情感变奏。
《清明致母亲》情感浓烈而直白,充满了哀伤与怀念。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如汹涌的潮水般难以抑制。“又是清明,在时间阴阳之门,找不到去路,只好寄托清风流云,捎去诗笺和泪痕”,开篇便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面对阴阳两隔时的痛苦与无奈。清明,作为祭祀先人的传统节日,本应是与亲人相聚的时刻,但诗人却无法跨越这道生死的鸿沟,只能借助清风流云,将自己的思念和泪水传递给远方的母亲。这种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无法相见的痛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借助油菜花、桐木屋子等意象,将对母亲的思念具象化。“望眼欲穿,天际线尽头,一片油菜花金黄,母亲以花的语言回复,谆谆叮瞩: 不要忘记土地,不要忘记劳作,也不要忘记朴素”,油菜花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母亲的象征。金黄的油菜花盛开在田野上,就像母亲温暖的笑容,照亮了诗人的世界。母亲通过油菜花传达的叮嘱,是她一生坚守的生活信念,也是对诗人的殷切期望。“今夜,一朵花瓣渡我,到母亲居所,一座母亲亲手打造的桐木屋子,撒满紫花的落英,还有簇拥的黄花和乡亲,一起谈论点瓜种豆”,诗人在梦中借助花瓣来到了母亲的居所,那座桐木屋子承载着诗人无数的回忆。在这个梦中的世界里,母亲依然健在,与乡亲们一起谈论着农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而《惊蛰记忆》则情感更为含蓄委婉。它将对母亲和爷爷的思念融入到惊蛰的节气之中,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以小见大,展现亲情的深厚。在这首诗里,母亲和爷爷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惊蛰的万物、乡村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的行为、情感与自然节气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世界。
母亲用艾草熏房梁、爷爷埋下梨核等行为,都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但在诗人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琐事,却成为了诗人回忆亲人的重要线索,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浓浓的亲情。这种情感表达更加内敛,却也更加深沉,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温暖与力量。
在《惊蛰记忆》中,诗人对亲情的表达不仅仅局限于对母亲和爷爷的思念,还通过对惊蛰时节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对整个家庭、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眷恋。诗中的农具、小青苗、虫鸣、白蛾等意象,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世界,而母亲和爷爷则是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暖与亲情,也让诗人对这片土地、对这种生活方式产生了深深的情感认同。
综上所述,王芳闻的《惊蛰记忆》以其独特的情感视角、精湛的艺术手法和细腻的生活描绘,在惊蛰的第一声春雷中深情回望往昔,让亲情与春天相互交融,在诗歌的时空中持久绽放。它不仅是对亲人的怀念,更是对生活、对自然的礼赞,为读者带来一场触动心灵的诗意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浩瀚如海的情感世界,更能领略到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亲情在岁月流转中的永恒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