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誉与书画院
黄新
在徽州丰乐河畔的莘墟村,有一座古朴而典雅的书画院,名为“庆誉书画院”。书画院的主人名叫汪庆誉,是一位年过五旬的书画家,他不仅技艺精湛,更以热情好客闻名遐迩……
庆誉自幼酷爱书画,受徽州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他走遍了大江南北,拜访了无数书画名家。然而,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莘墟。是徽州这块神奇土地孕育了他,是徽文化的积淀激发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在广东创业多年后回到家乡,创办了一座书画院,为徽州的书画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书画院的建筑样式是庆誉自已亲自设计的,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精髓与现代艺术的元素。白墙黑瓦,马头墙高耸,院内种满了翠竹和梅花,四季皆有景致。书画院的正厅悬挂着一幅庆誉亲手绘制的山水画,画中青山绿水,云雾缭绕,仿佛将整个徽州的山水都浓缩其中……
庆誉是个性格开朗的人,他总是以微笑迎接着每一位来访者。书画院的大门从不上“锁”,无论是当地的书画爱好者,还是远道而来的艺术家,只要踏入这里,都能感受到庆誉的热情与真诚……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画家来到书画院。他名叫李明,来自北方,怀揣着对徽州文化的向往,独自来到这里。李明的画作风格独特,但因为初来乍到,他并不为人所知。庆誉看到他的画作后,眼前一亮,立刻邀请他参加书画院的“雅集”。
“雅集”是书画院的传统活动,每月一次,邀请各地的书画家相聚于此,交流创作心得,展示作品。在庆誉的安排下,李明在“雅集”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他的画作虽然风格与徽州传统书画有所不同,但充满了创新与活力,立刻引起了在场众人的关注。
“小兄弟,你的画很有想法啊!”庆誉拍着李明的肩膀,笑着说,“徽州是个包容的地方,你的画在这里一定能找到知音。”
李明被庆誉的热情所感染,他感激地说:“庆誉老师,谢谢您的鼓励。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多亏了您和书画院的朋友们。”
从那以后,李明成了书画院的常客,他的画作也在庆誉的帮助下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
庆誉不仅热情好客,还十分注重发现和推荐地方文艺人才。他知道,徽州这片土地上隐藏着许多未被发掘的明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人才发光发热。
在一次采风的过程中,庆誉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在村里的祠堂里,他看到了一幅精美的木雕,上面刻着一幅山水画,栩栩如生。庆誉被这幅木雕深深吸引,他立刻找到了雕刻这幅木雕的工匠——一个名叫阿强的年轻人。
阿强是村里的木匠,他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木雕技艺,但一直默默无闻。庆誉看到他的才华后,决定推荐他到书画院展示自己的作品。
“阿强,你的木雕太棒了!”庆誉兴奋地说,“你应该让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书画院就是你的舞台。”
在庆誉的鼓励下,阿强带着自己的木雕作品来到了书画院。他的作品在“雅集”上展出后,立刻引起了轰动。许多书画家对他的技艺赞不绝口,纷纷向他请教。阿强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他的木雕作品开始走出村庄,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庆誉的书画院不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一座连接地方与外界的桥梁。他通过组织各种活动,邀请各地的书画家来到徽州,同时也将徽州的文艺人才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有一次,书画院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书画展览,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参展。展览期间,庆誉特意安排了一场地方文艺人才的展示活动,让阿强、李明等与各地名家同台展示。
展览开幕那天,书画院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地的书画家们对徽州的文艺人才赞不绝口,纷纷与他们交流创作心得。庆誉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庆誉老师,谢谢您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阿强感激地说,“没有您,我们这些乡下人哪有机会和这么多名家交流。”
庆誉摆了摆手,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徽州的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你们就是这片土地的希望!”
庆誉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来访者,推荐每一位有才华的文艺人才。
“书画院是我对家乡的一份心意,我希望它能成为徽州文化的一个小小窗口。”庆誉常常这样说,“我会一直在这里,欢迎每一位热爱艺术的朋友。”
在徽州的莘墟古镇,“庆誉书画院”就像一座温暖的灯塔,照亮那些热爱文艺者的前行之路,也守望着徽州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化之魂。
作者简介:
汪晓东,男,汉族,笔名山岚,黄新,纪天等。1962年7月27日出生于安徽潜口,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供职徽州区政府,任三级调研员。系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和黄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徽州区会长;黄山市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黄山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累计有200多万字学术、文艺和新闻作品散见各地,有40余次获得各机构学术成果奖和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