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声的中医药
杨林
蹓达时听到俩老太太议论,xx人摔了一跤,要做腰椎间盘手术,须住院治疗,估计要花千、万元吧。不由想起去年,老伴摔倒,肘关节脱臼,送到一家私人诊所,大夫一没用仪器检查,二没化验拍片,轻轻一揑只用三、五分钟治疗完毕。我们询问要不要打石膏或夹板,大夫说不用,挎也用不着。手术费和一堆药只花80元(没有花掛号费)打发回家。我想,到大医院不知得花多长时间,挂哪位专家号,多少医药费。
这联想到好象当年赤脚医生瞧病一样。回忆起来,当年的赤脚医生可红遍了祖国大地,没人统计过他们治好了多少病人,方便了多少户家庭。赤脚们中西医兼顾,土洋结合,走村串户。似乎白求恩医疗队,好象游走的扁鹊、华佗郎中,很象个样子么!可不知怎地,后来就没有了。只记下郭兰英表演唱的:
赤脚医生向阳花,
贫下中农人人夸。
一根银针治百病,
一颗红心暖千家。
赤脚医生成了历史过去,如水东流去了。
再往前推,我们小时候,村里也有医生,那时不叫医生,也不叫大夫,叫先生。张先生、李先生,是治病的先生,不是教书的先生。治病有三种途径:第一种,头痛脑热,风寒发烧,小小烫伤,上火生疮、积食、拉肚子等不算病,土办法侍候,几天就好。第二种,如肠胃炎(土话叫霍乱),由村里会扎针的来治。这些人还称不得先生。第三种,慢性病、疑难杂症、妇科、儿科、骨科等大病,就得让诊所先生看,或到药铺坐堂先生瞧了。我老家就有有名的戚先生和广仁号药铺。那个年代医药以中草药为主,常用的中药有膏、丸、散、丹和汤药。大多数人家都能负担得起医疗费用。
可现在不知怎么了,人们看不起病了。使我更心疼的是中医药越来越悄声默息了。难道中医真不顶用了么?呼和浩特的三空接骨几百年兴盛不衰,难道是吹出来的?
小时候呼市东夹道巷有一个药铺,叫王一帖药铺,每当我走过时就听到一声“好膏药"的八哥叫声,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真虎头标本、穿山甲标本、人参、灵芝等好多名贵药材。药也便宜,一两角钱就可买一枝眼药膏。小召半道街有个圪囤子药铺,可有名了,可惜这些百年老字号现在不知道哪去了,在不在了。
毛主席讲:“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这伟大的工作是不能短缺中医药的。现在人生不起病,住不起院,与西医过度的仪器、化验诊断分不开的。中医简单的望闻问切,针灸丶按摩丶推拿丶拔火罐被忽视了,宁肯架上药蒙尘,但愿世间无疾病。这就是中医工作者的信条,也是我的美好愿望。让中医药不要默默无声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