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国画生命之线
湖北省老年大学山水班教师向德金
关键词:生命线—阴阳线—演化为皴—书画的线、节奏、情怀、胸怀、追求
中国画简称为国画,以线作画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无论白描、水墨、浅绛,还是青绿等绘画形式,都离不开“线”的应用和表现。 万物负阴抱阳,“线”也不例外,其内涵丰富:黑白对比的线,几乎是阴阳的化身。一画为一笔,一气呵成,浑圆一体;千笔万笔,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中国画的线,讲究长短、虚实、疏密、阴阳。阳为亮面,阴为暗面;细线用于亮面;粗线用于阴面。用浅淡的线过度;阳面线少而细,阴面线多而粗。“石分三面”和“树分四歧”就是用线来表达的。
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线描演变出丰富的笔法,古人提炼出了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即“十八描”。其中,兰叶描是对衣纹曲折向背的一种描法,有其独立性。其特点是在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铁线描线条外形状如铁丝得名,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线条;高古游丝描,犹如春蚕吐丝,紧劲连绵,细而柔韧,柔中带刚,有百折不饶之态。用高古游丝描画云,用行云流水描画水,等等。于是,各种描法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山水画借鉴人物画的描法,并演变出皴法和点法。
用皴法刻画物象细节,是中国画的一大进步。皴法体现物象的阴阳和质感,效果显著:阴面深暗,皴线就粗而深,阳面反之。皴法的多样性,源自生活的丰富性。古人在皴法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将描法再缩小,就成为点法。山水画借用兰叶描勾写轮廓,用撅头丁描表现肌理,即斧劈皴法;将枣核描和马蝗描等化为点或苔,使得技法逐渐丰富起来。
线描的应用,在山水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山水画起源于南朝,发展到到隋唐时代,线描画法已经成熟。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以线为经,以色为纬,构成了青绿山水画法;唐代画家李思训父子继承展子虔的画法,在大勾线中出现了带有类似小斧劈皴法,将线描向前推进了一步,创造了大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唐代初期著名画家吴道子,采用纯线描表现山水,将单一的勾线发展到不同的描法,展现出线描的表现力。这种线描画法,当时称为“白画”,即不染色的画,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白描”画法。吴道子成为“白描”山水第一人。
唐末,进入到五代时期,由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倡导的水墨山水画逐渐成熟。当时,皴法在唐代就有出现,但还不被普遍应用。五代北方山水画家荆浩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匡庐图》中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所谓有笔是指有皴法,有墨是指有阴阳向背的明暗关系。同时代的南方画家董源,在表现江南山水中,首创披麻皴画法,运用了线描法皴法、点法和染法,表现江南山水,轻烟淡岚,平淡天真。随后,北宋初期,描法演变出多种皴法和流派,出现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的局面。到了南宋时期,山水画法突变。南宋四大家之一李唐,继唐代画家李思训创造了小斧劈皴,山石轮廓线极具书写性;刘松年、马远和夏圭创造了大斧劈皴和拖泥带水皴等画法,笔力苍劲,水墨淋漓,构图金边银角样式,以少胜多,画中有诗,将水墨山水画推向高潮。
宋代江南画家创造了南方淡墨轻岚山水图景,北方山水画家创造了全景式和硬笔法水墨山水,整个画坛呈现出南北双向发展的势头,为元代浅绛山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元四家之一黄公望,集前人画法之大成:干笔淡墨,意笔绵绵,皴线复杂,山中间以矾头,设色淡雅,创立了浅绛山水新样式,影响至今。
五代到元代,山水画的变化和发展的因素之一,是极具表现的线描和皴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线”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所以,“线”是中国画的生命之线。
以前多年以来,中国画发展脉络从未间断。古人将画法总结为“勾、皴、擦、点、染”的程式,把勾线放在首位,可见“线”的重要性。这一程式已被继承下来,成为国画的经典画法,根深蒂固,也不可逾越。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其笔线与书法同理。工笔画用行楷笔法画线,写意画用行草笔法画线,又因人而异。绘画借鉴书法技法,又各有规范:楷以点画为形质,草以使转为情性,写楷书笔带草意则活,写草书以点画为情性则灵,行书在二者之间。然而,“以书入画”和“骨法用笔”,需要长期书画交叉训练而来。
中国画以线作画,视其需要,有时八面出锋,不局限笔法。中锋、侧锋、顺锋和逆锋并用,结合、提按、顿挫、转折和轻重用笔,方法多变。因为“笔软奇怪生焉” ,笔墨纷呈:有时干笔淡墨,有时干笔焦墨,有时湿笔浓墨,有时湿笔淡墨,均与用笔用水相关。现代山水画家黄宾虹总结前人笔墨为“五笔”“七墨”,其“五笔”是指“平、圆、留、重、变”五种笔法。“五笔”是最为典型的“线”,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我们要充分应用和研究,用丰富的笔法展现笔线的內美。
中国画光有线描还不够,还要将笔线赋予生命节奏感。“龙形线”是特殊的线,加上尽善尽美的笔墨,它既是性情的流露,又是生命的律动。普通的线都要具备节奏感。节奏表现为起承转合,周而复始,道一以贯之。起、行、转、收和“一波三折”是最基本的单元节奏。在形成过程中,“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于此“一画”,既有结构的节奏,又有用笔的节律,线极具生命力。
中国画情景交融,笔墨含情,线不例外。作画时,每一笔下去,均包含着形态和情态,笔线既是对物象的描写,又是自我情感的倾泻,以致达到“情景交融”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也正是“线”的要求与追求。中国画的线含时空,胸襟和境界。线的形成有时间和运动空间,山石有体有面,有正侧俯仰的姿态,通过运笔完成。从体面看,有长、宽、高的三维;从线的轨迹来看,有起有收。所画的线,有大气磅礴、气势逼人,也有谨慎细弱、拘谨小气,其功力和境界影响线的质量。一笔蜿蜒曲折的轮廓线,”既表达了山石的立体关系,又内含画家的生命气息,分体现着画家的胸襟和修养。
(该文章已于发表于《湖北省老年大学》总第十六期第四版) 2016年6月27日 注释:荆浩:《匡庐图》。赵孟頫:《秀石疏林图》题诗。 蔡邕:《九势》。 孙过庭:《书谱》。
大百科✍️主编吴惠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