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吃了吗”?
陈明岗
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一句“你吃了吗?”,如同一首古 老歌谣的开篇,悠悠唱响在岁月的长河里。这简单质朴的问 候,穿越千年农耕文明的烟尘,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对粮 食深深的敬畏,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
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与土地结下了不 解之缘。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在大地上刻下一道道希望的痕 迹,播下一粒粒生命的种子。那片土地,是他们的摇篮,是 他们的依靠,是他们生存的根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每 一个节气,每一次劳作,都饱含着对土地的深情,对粮食的 珍视。在那漫长的农耕岁月里,粮食就是生命,就是尊严, 就是整个世界。
“ 民以食为天”,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粮食,是 生存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从古至今,多少朝代的兴 衰,都与粮食息息相关。盛世的繁荣,离不开丰收的喜悦; 乱世的动荡,往往伴随着饥荒的阴影。“手中有粮,心中不 慌”,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人对粮食安全的深刻理 解。
走进当代,“ 中国碗要装中国粮” 的呼声,如黄钟大吕, 在新时代的天空中回荡。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沉 甸甸的责任,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蓬勃发展,但无论时代如何 变迁,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十八亿亩耕地 红线,是我们的底线,是我们的生命线。这红线,划定的是 粮食安全的边界,守护的是十几亿中国人的饭碗。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智慧的抉择。藏粮于地,就 是要保护好每一寸耕地,让土地休养生息,让它始终保持肥 沃的生命力。我们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改 良土壤,完善灌溉设施,让农田成为高产稳产的“聚宝盆”。 一条条笔直的田埂,一道道清澈的水渠,一片片整齐的农田, 构成了一幅现代农业的壮丽画卷。
藏粮于技,就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粮食生产的效 率和质量。从优良品种的培育,到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从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到智慧农业的应用,科技的光芒照亮了 粮食生产的每一个角落。无人机在田间穿梭,精准施肥、喷 药;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为农作物提供精准的 呵护。科技,让粮食生产变得更加高效、更加绿色、更加可 持续。
然而,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耕地 “非农化、非粮化” 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 期的经济利益,不惜占用耕地搞建设、种果树、挖鱼塘。这 不仅破坏了耕地资源,也威胁到了粮食安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坚决的措施,严禁耕地“非 农化、非粮化”。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让每一寸 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粮食生产潜力。
“你吃了吗?”这句简单的问候,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 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寒暄,更是一种对粮食安全的关切, 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我们端起饭碗,品尝着香喷喷的 米饭,咀嚼着新鲜的蔬菜,我们应该感恩这片土地,感恩那 些辛勤耕耘的农民,感恩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所做出的努力。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粮食生产的蓬勃 发展,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 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积极开 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我们就 一定能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你吃了吗?”这句古老而又年轻的问候,将继续在华 夏大地上回响。它将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 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让我们 携手共进,守护好我们的耕地,守护好我们的粮食安全,让 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端稳手中的饭碗,享受丰收的喜悦,迎接 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陈明岗,笔名陈峰民。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爱好文学擅长诗歌创作。先后发表诗歌200余首。多次参加全国诗歌散文大赛获奖。山西省曲沃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中外诗歌散文交流大使,《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