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入墨韵流长——马学林十首题画诗词艺术探析》
北宋少年王希孟以一卷《千里江山图》惊艳千年,当代诗人马学林以十首格律诗词再续丹青之缘。这组创作于2025年的诗词作品,通过七律、五律、绝句、词令等不同体裁,构建起多维度的艺术阐释空间。本文将从主题意象、艺术手法、形式创新、文化价值四个维度展开论述,探索古典诗词与传世名画跨时空对话的美学可能。
一、主题意象的双重构建
十首诗词紧扣"青绿江山"与"少年传奇"两大核心意象,形成经纬交织的叙事网络。在七律"峻岭河山何所奇"中,"烟波浩渺柳杨枝"既再现原画烟水迷离的江南意境,又以"柳杨"暗合北宋院体画的程式符号。五绝"黄绿画山岗"直指矿物颜料的物质属性,"丹青气势扬"则升华为艺术精神的张扬,形成从物质到精神的意象转化链。
诗人特别注重时空维度的开拓,七绝"千年一卷似情歌"将十二米长卷的时间绵延感转化为情感叙事,而翻香令"青罗十丈泻云流"则以"泻"字强化空间流动性。这种时空意识在鹧鸪天"咫尺猜疑大匠镌"中达到高潮,既暗合中国画散点透视特征,又隐喻艺术永恒的哲学命题。
二、艺术手法的传承突破
组诗展现出对传统题画诗的创造性转化。山花子"万叠烟光浮碧落"化用郭熙"三远法","浮"字既状青绿山水之氤氲,又暗含"十二层敷色"的工艺密码。天仙子"千帆影蘸碧涛摇"巧用"蘸"字,将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审美体验,与苏轼"天工点酥作梅花"异曲同工。
在修辞体系建构上,诗人创造性地将矿物学词汇纳入诗语系统。七律"千载丹砂染紫知"中,"丹砂"既指朱砂颜料,又隐喻艺术生命的永恒;翻香令"烟霞骨,琉璃魄"以矿物质拟人,赋予青绿山水人格化特征。这种跨学科语汇的融合,拓展了题画诗的表现维度。
三、形式本体的守正创新*
组诗严格遵循古典诗词格律,七律采用平水韵四支韵部,精准把握"支微齐灰"韵脚悠长的特点,与长卷的绵延质感形成声韵共振。五律"古今多少手,不敢与之悬"尾联陡转,在工整对仗中突显情感张力,暗合杜甫"意匠惨淡经营中"的创作观。
词体创作尤见功力,鹧鸪天结句"咫尺猜疑大匠镌",活用晏几道体结句递进结构,将视觉错觉升华为艺术哲思。翻香令"橹摇山色入明眸"化用苏轼"微波先注道人眸"句式,但易"注"为"入",强化了观画行为的主动性。这种对词体特质的精准把握,使十首作品成为研究词牌个性的生动案例。
四、文化价值的当代阐释
组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再现,更在于构建起传统美学的现代阐释体系。五绝"一水浮天地"暗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北宋理学"格物致知"精神形成呼应。天仙子"春自豪"突破传统伤春范式,赋予季节意象以文化自信的内涵,这在"文化复兴"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
诗人对王希孟少年身份的反复吟咏,七绝"王公十八妙龄时"、天仙子"十八王郎绝妙雕"等句,既是对艺术教育规律的思考,也暗含对当代青年文化担当的期待。这种古今对话意识,使组诗超越简单的咏物范畴,升华为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
结 语
马学林这组诗词犹如十面棱镜,折射出《千里江山图》的多维艺术光辉。在严守古典诗词法度的同时,创造性地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实现了"旧体新诠"的艺术突破。其价值不仅在于对传世名画的诗意解读,更在于探索出一条传统艺术形式参与当代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当"青罗十丈泻云流"遇见"寰宇画安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江山入画的永恒魅力,更是中华美学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马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