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让我们记住他们
董勇华
三月惊蛰一过,清明就不远了。
我像往常一样骑自行车路过灵川县城关二小,早锻炼。抬头一望,正好一道清晨的阳光,掠过“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顶,照射在我脸上,我不禁停下车,请示门卫登记后,瞻仰起革命英烈来。
纪念碑上五个英勇的游击队战士,或似攀登前行,或又像背着斗笠在林间伫立,持枪警戒,最顶上的是一位战士,右手握枪,左手张开五指,仿佛在振臂高呼——“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时间还早,七点半,我又绕到纪念碑后,细细品读起桂北游击队的光荣历史来。
1944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犯广西期间,桂北各族人民在中共桂北地下党的领导下,组建了九支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寇侵略。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人民渴望休养生息,国民党政府却横征暴敛,挑起内战。1947年4月,中共广西省工委在横县召开会议,决定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广泛发动游击战争。同年7月至9月,灵川、全州、灌阳、龙胜等县人民相继发动武装起义,遭到敌人大肆围剿、残酷镇压,起义队伍遭受严重挫折。
1947年7月23日,灵川县起义队伍在灵田乡起义成功后与全、灌转移到灵川的同志汇合,组成桂北人民抗征队,不久,改名为桂北人民翻身队。桂北游击队在桂林市周围广大乡村坚持斗争,浴血奋战,粉碎敌人的反复围剿,在斗争中发展壮大。1949年7月成立桂北人民解放总队,下属两个支队,十二个大队。至1949年11月止,部队发展到4700多人枪,摧毁了国民党桂林地区半数县和大部分区乡、村政权,创建桂北十个县近百万人口的游击区,形成包围桂林市及夹击湘桂铁路的战略态势,为支援、配合解放军解放桂北,解放广西作出了重大贡献。
桂北游击队全体指战员在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先后有300多位同志为献出了出了宝贵的生命……
突然,碑铭上一个英烈的名字,映入我眼帘——秦振。
哦!我不由想起30多年前,我在潭下三河渡初中读书时就随学校团委去祭扫过烈士,秦振,是我隔壁村大义牛田村人。1921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41年考入桂师。
1944年8月在桂师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暑期宣传团”, 他亲眼目睹了日寇奸淫烧杀,惨绝人寰的罪行,他决心报国雪耻,他不顾家里双目失明的父亲和幼小的女儿,加入了“灵川政工队”投身于革命。
1945年5月下旬,秦振参加了潭下山口村岭尾渡伏击战。在战斗中,秦振表现英勇、机智、沉着,他个子大,还是机枪手,在战斗中起了骨干作用。这次伏击战共打死日寇14名,我方零伤亡!
1947年2月,他调到群益(潭下)乡大义中心小学当校长。同年7月初,他到了桂北人民抗争队。10月中旬,秦振在潭下蔡岗白云山一带活动。接上级通知,决定集中力量攻取灵岩乡(九屋)公所。这次攻打灵岩乡共俘敌20多人,缴获长短枪20多支。攻打灵岩乡后,10月25日,秦振、秦万家、李荫浓、莫志高等同志转移到长蛇岭半山腰丛林中隐蔽。这时,敌人来到长蛇岭搜山,不幸被捕。
在狱中,秦振等四人宁死不屈,面对敌人无数次的严刑拷打审讯,都没有暴露革命队伍的一点秘密,表现出革命战士的大无畏精神。1948年6月29日在桂林市北门刑场同时就义。被害时,他们都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秦振同志与战友们一起倒在祖国大地的怀抱!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铭刻了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不惜流血牺牲的光辉形象。此时,阳光正好,我仿佛看到了烈士们的高大形象就伫立在我面前,是啊,蛇年清明到了,让我们把往事怀念,铭记英烈,在这和平年代中的清明安放一颗崇敬先烈之心,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他们激励着我努力前行!
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国梦!
走出纪念碑园,骑在自行车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简介:董勇华,中学副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发表于《桂林日报》《广西、湖北广播电视报》《中国家庭报》《中国水利报》《青年文学家》《青春期健康》《家庭百事通》等刊物,《无悔的铺路人》曾获县演讲比赛二等奖,诗朗诵《为了大地的丰收》曾获桂林市总工会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