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农,天下之大本也。”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提出要瞄准农民迫切需求,聚焦乡村道路、供水、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重点民生关切,加大投入力度,补齐短板,让农民可感可及、得到实惠,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务实方向。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先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石,也是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的保障。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道路崎岖难行,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不仅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阻碍了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供水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供水不稳定、水质不达标等情况,严重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改善供水条件,不仅能让农民出行更便捷、用水更安心,还能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距。
优质的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陈旧,导致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质量与城市孩子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才能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人才。医疗关乎农民的生命健康,农村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水平有限,一些常见疾病在农村都难以得到有效治疗。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才能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设施,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让农村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让农民可感可及、得到实惠,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解决好他们的急难愁盼,才能真正赢得农民的支持和拥护,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推进各项民生实事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倾听他们的声音,让农民全程参与规划、建设和监督,确保民生实事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
以民生实事为笔,方能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在迈向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的征程中,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农民需求,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让农村基础设施更完备、公共服务更便利、人居环境更舒适,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精彩华章 。
都市头条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