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紫瑜
(河南南阳讯)“一帆风顺事竟成,二龙双舞跃长空。”为弘扬中华优秀中医药文化、传承仲景文化精神,2025年3月14日,CCTV中国中文电视台健康中国.我是中医栏目摄制组携张仲景第57代嫡孙、妙升仲景堂中医学研究院院长张校笙、少林禅武医传承人释德旺、洛阳红十字会神鹿医疗服务志愿队负责人赵现武、国学文化教授梁建国一行专程赴南阳市医圣祠拍摄大型仲景文化宣传记录片,并参加拜谒祭祖活动。
中医祖庭
南阳是医圣故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尤其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开创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先河,被后世尊称为“方书之祖、万世医宗和医中之圣”。
在回顾和瞻仰医圣仲景先师的祭拜活动中,妙升仲景堂中医学研究院院长张校笙代表医圣后裔首先致欢迎辞。他说:“仲景文化不仅承载着医术的精湛传承,更是救死扶伤、大医精诚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是当代医者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特别是《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出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分贵贱、普济苍生”的崇高医德,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价值理念,对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张校笙院长
洛阳红十字会神鹿医疗服务志愿队负责人赵现武发言:“仲景“坐堂行医”的仁爱济世之举被誉为千古美谈,他的仁爱精神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医学精神和中医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高度契合。”
少林禅武医传承人释德旺强调:“善德善心善行,志存救国救民,是张仲景成为一代良医的自然要素。张仲景在行医治病的生涯中处处坚持“爱人知人”和“救贫贱之厄”的崇高医师道德,值得后世尊崇和传承。他留下的254首经方,充分体现了仲景文化精微深妙的医术,又凝聚着这位“人民医生”处处为大众着想的苦心,张仲景以自己的实践为后世树立了崇高的医德典范。”
张校笙院长和梁建国教授
“东汉张仲景,济世救民难,辩证论八纲,大论著伤寒,大医担大道,民命大于天”。
遵循张仲景倡导的“平衡和谐、天人合一、未病预防、仁人方术,”弘扬仲景文化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目前,妙升仲景堂、德康国医馆研发的“仲景苦酢汤”、蜡疗项目,作为仲景文化伤寒学派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的代表方剂,本着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理念在大健康产品中脱颖而出,隆重上市,其源于张仲景经方的多元组合。
万世医宗
活动结束之际,张校笙院长说:“作为张仲景的嫡孙和伤寒学派传承人,弘扬中医文化,传承仲景国粹,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医圣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不仅对中国医学作出巨大贡献,已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医学文化。张仲景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以及平衡和谐的思想精髓和辩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对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及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左起依次为释德旺、张校笙院长和赵现武
作者简介:刘利峰,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笔名月亮,紫瑜,出生于1972年,河南省洛阳市人。现任大陆新闻中心记者,佛教艺术杂志社记者,自2012年3月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童话故事,散文,游记,报告文学、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等。其人生理想是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人性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