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彩退休生活
杨法宝
2013年退休时,我曾笑言自己只是“换了个书房继续上班”。十余年光阴流转,我以笔墨为舟,以文化为舵,在学术深耕、文学创作与天伦之乐中,将退休岁月过成了比职场更丰盈的“人生下半场”。
一、探千年文脉,写古今对话
退休后首件大事,便是完成对北宋通才沈括的“跨时空追随”。三年寒暑,462千字的《沈括研究》从余杭的书斋飞向全国学界。这部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不仅考证了《梦溪笔谈》中287条科学记录,更透过杭州临安出土的宋代天文仪残片,还原了沈括“验迹推历”的研究现场。2024年春,我在沈括学术研讨会上作《沈括成为稀世通才的内在因素》报告时,特意展示了余杭苕溪畔的宋代水运仪象台复原图——这片土地孕育的科技创新基因,何尝不是今日吾辈的治学明灯?
二、执双色笔锋,守文以载道
白天埋首故纸堆,夜晚则让思绪化作散文诗词。百余篇作品中,《良渚文化颂》最是心血凝结。为写好这篇获奖散文,我七访良渚古城遗址,在反山王陵的玉琮纹饰前感悟“神人兽面”的文明密码。当文字化作全国首届游记文学一等奖证书时,我正带着孙子牧云在临平山辨认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纹样。孩子仰头问“爷爷为什么石头会说话”,我便写下“牧野牛羊狂”的诗句——文化传承,本就在这一老一少的山间问答中生生不息。
三、铸地方志魂,育新苗成林
作为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我将方志编修视作“为大地写日记”。指导《乔司街道志》编纂时,带着团队走遍36个村社,从抗战时期的地道遗址到跨境电商园的直播基地,笔下记录的不只是历史,更是时代跃动的脉搏。创作中的长篇史诗《沈括颂》,则尝试用“七言叙事体”再现这位科学巨匠的一生,开篇“钱塘少年观星象,汴京翰林测天光”的句子,已在余杭文联的创作沙龙中引发热议。
四、享天伦之乐,悟生命真谛
书房外的时光同样珍贵。每周与牧云登临平山已成祖孙默契,山道石阶上,他背唐诗我讲良渚,蝉鸣声中穿插着“爷爷,甲骨文和良渚符号谁更古老”的追问。为他写的十首成长诗,既是鼓励,亦是自省——某日见他围棋复盘时凝神模样,忽觉《棋道哲理与人生感悟》中“落子不悔”的感悟,何尝不是退休生活的注脚?如今这些诗作被作家平台刊发,倒像是我与新时代的另一种对话。
十年退休路,有人问我何以保持这般热忱?或许答案就在余杭的山水间:苕溪水千年流淌,良渚玉琮静默如谜,临平山上的早樱年复一年绽放。这些永恒的美好,教我懂得真正的退休不是谢幕,而是将毕生所学化作星火,既照亮典籍中的历史长河,也温暖孙子辈手中的未来灯盏。正如新作《沈括颂》末句所书:“莫叹白头著述晚,且看星斗落砚台。”
写于2025年3月
杨法宝,1953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人,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人文历史研究,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党史研究室前主任,余杭区地方志办公室前主任、党组书记。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宁夏、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十余省市区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论文、杂文、散文、随笔、诗词等600多篇,十余篇文章被《高教文摘》《读者》等转载。百余作品被百度、中图网、搜狐网、当当网、中国文学档案馆等收录(藏)。出版著作《伟人章太炎》《沈括》《成才艺术》《领导艺术》《章太炎研究》《沈括研究》《良渚文化研究》《余杭历代名人》等八部。主编出版《余杭通志》《中国共产党余杭历史》《余杭著名人文自然》《良渚文化简志》《余杭年鉴》等二十余部。获省以上奖十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