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心,交友,创意写作,快乐生活~吴万哲《创意写作小讲堂》开张词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交心、交友,创意写作,快乐生活
——草根文人吴万哲《创意写作小讲堂》开张词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党员,大学文化。现居宝鸡,高级政工师、三级编剧职称。中国影视文学协会、陕西戏剧家协会、陕西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作协、戏协、职协、杂散文、炎帝周秦文化、写作协会会员,传统文化事理,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当过教师,从过政,搞过企业政工,当过编辑、记者,终生从文,擅写各类文章,有影视及各类作品300万字,拍摄电影3部、微电影10部、栏目剧200余,报告文学、散文百余篇,《燃烧到最后》、《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追梦》、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40余次在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

余自十四五岁读初中时就喜欢划拉文学,起誓当个作家,可如今“双鬓飞雪额挂川”了,仍一事无成。虽有上百万字杂七杂八玩艺发表、获奖,但却总感觉羞于示人。我曾不断鼓励朋友出书,但轮到自己了文稿收拾了几大摞,却不敢涉足出版。我想,如今社会信息业高度发达,人们每天被海量文字所困扰,我再去浪费别人宝贵时间,不在图财害命么?
我之一生,是与笔杆相伴的一生。为谋生,在单位写材料;回到家,又爱好划拉文学。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写报告文学,写广播剧,写喜剧小品,写电影,写微电影,写栏目剧,写论文,写秦腔,写眉胡剧,写书评,写诗评,写策划,写企业形象宣传片,写通讯报道,写人物传记,写专访,写诉状,等等,等等,杂七杂八,总之,文字行当里的十八般武艺皆侍弄过吧。

少时,爱小说,上初中时老师布置写作文,我便耍怪,在题目后面悄悄加上“小说”二字,引得语文老师特意“接见”了我。我第一次知道了小说为何物。那时渠道窄,《陕西农民报》、《西秦文学》、《人生报》、《宝鸡教育》时有小东西发表,有个万把字的东西《酸杏》,某杂志通知说留用了,可后来却没了影。2006年《秦岭文学》2月号刊了我一篇2万多字的小中篇《跑了的女人》,算是过了把小说瘾。后来还有《这山那山》、《人在风中》等,皆不登大雅之堂。长篇写了两个,但出书要钱,况且出了要自己背上卖,我一介书生,不会商事,便扔在那当废纸。
也爱写散文。当教师时,给学生布置了作文,学生写,我也写,还把自己发表了的东西,拿到课堂“得瑟”,引逗得学生发誓当作家。英语早读也读作文,气得授课教师找校长告我状,说“吴万哲要办作家班”。记得《喝茶》、《读报》、《听歌》、《小城大唱》等影响较好,特别是“喝茶”影响大,多年后人们还说到这篇小文。1988年,散文《山里山外》在《陕西日报》发表,还曾受到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评点,赞为“入俗出俗”的优秀作品。前年,还有一篇小文《家乡的跪拜礼》,在某家征文中连中二元,荣获了省市一二等奖。

写得最多的是报告文学,至少百十篇吧,影响大的有《燃烧到最后》、《炼金丹的人》、《刻在山里人心中的丰碑》、《在黑色世界里》等。那时刊物稀少,中共陕西省委主办的《共产党人》还是32K,《燃烧》在上面发表,轰动一时,获全省“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征文一等奖,当年好稿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炼金丹的人》获全省“双鸥杯”奖,《在黑色世界里》获“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奖。当时的《宝鸡日报》还是周三报,只有现在半张大,《刻在山里人心中的丰碑》整整发了一版,许多记者对我说,你太牛了,有人搞了大半辈不一定能发一个版的文章呀!后来到市上,参与了市中院报告文学集《闪光的国徽》、市总工会《劳模风采》等写作,撰稿10多篇,在省城还参加过省作协组织的“世纪环保行”采风活动,撰写的反映宝鸡“环保模范城建设”的长达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碧水蓝天映红日》,被收入陕西省作家协会主编的“绿色家园纪实文学丛书”《红蓝碧绿交响曲》一书。还有个小秘密,浪迹西安时曾给几家媒体当过“枪手”,为稻粱谋啊!
小品也是我的最爱。80年代初,全国小品热,电视看完了,自己抠头摸毛发开始写,《游灯笼》上了宝鸡春晚,《山妹》得了宝鸡小戏小品赛“最佳编剧”奖,还被省电视台相中,要改编为秦腔小品。那时,我隅居大山,通信不灵,剧团说联系不到我,要上电视得让他们剧团演。一个地方剧团能上一回省电视台,多荣耀的事啊!于是,就由这家剧团演出,在省电视台播放了好长时间,还被该剧团作为保留剧目,长期演出,后来见到市文化局长,他向别人介绍我时说:“这就是咱市演红小品《山妹》的作者!”最高兴的,还有一篇《灭鼠》荣获全国曹禺杯小戏小品杯大赛奖。有个专业人士惊羡得说:“你这个东西放我这行,连高级职称也评上了。”那个时候,心眼太实,不知道向外投,只知脚下天地。

虽居偏远小县城,一个时期,却喜好起高贵的文艺批评来。90年代初,某副省长出了一本书,我大了胆子作了评论,直寄本人。有人说省长不骂你才怪,我也心头发毛,不料文章被省人大机关刊物《民意》刊了,一个“陕西省人民政府”的大信封给我寄来杂志,秘书还回了信,说省长问我好。那个激动劲,真有点泪流满面了!1992年,因“蝉鸣和金黄的麦穗”之间有无矛盾在《宝鸡日报》发生“笔墨官司”。我的一篇《是谁“失真”?》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稿件雪片一样飞往报社,文章太多,报纸发不了,便只好摘取观点,特意加了个“与吴万哲同志商榷”的边框,但后来还是以《我仍然坚信:蝉鸣和金黄色的麦穗之间没有矛盾》收束讨论。几年后我调宝鸡,朋友见面骂我吴万哲“胆真肥”,敢与那么多名家“论战”,有人给我编了段子,说“吴万哲独笔战群儒”。
工作性的文章写得麻袋装,我却一个不存,社会上的论文征文却积极参与。其中《老年人精神伤害现象、维权意义及对策》、《“养医融合”是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的方向》、《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心理健康是老年人“生活方式转型”的第一要务》、《“中国梦”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开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指南:“中国梦”》、《姜炎文化时代特征与姜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探析》、《打造关天文化核心圈,促进关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被评为全国、省、市优秀论文奖,并被杂志刊发和收入书籍中。

还喜好随笔、杂谈。《老板:请交个文化朋友》刊发后,多家报纸转载。《但愿此热遍全国》、《西部快让产品靓起来》、《向李素丽学说话》、《一个男人的流产》等也都引起好评,当然最有轰动效应的还是那篇《男人上街、陈希同和女人》,不少段子,有人能背诵了下来。前二年,美国拍了大片电影《黄石孩子》,我得知孩子原来是咱“凤县双石铺”的,便写了《由“双石”丢了“孩子”想到的》,在《宝鸡日报》刊发,还引起一些反响。
上高中时,学校有创作组,组织写小戏,这毛病就害了一辈子,八十年代有《桑为媒》,被宝鸡电台相中,制作成三集广播剧,播放了好多年,前不久我突然还从废纸堆中找到电台打印的剧本,薄薄的粉连纸,令我倍感珍贵。还写过一些秦腔剧本,有《九成宫》打磨了好多年,到宝鸡后让业界知名导演看过,他们说已经达到了能上舞台的程度,可惜至今未能上演。
编著有陕西省建设系统报告文学集《建设企业风采》,宝鸡市劳动模范报告文学集《劳模风采》,获奖论文集《宝鸡市关工委理论研讨及经验交流优秀作品》,《宝鸡市关工志》,家史、个人传记有原宝鸡市技术监督局原局长、富平老革命赵瑞云先生《揭秘尘封400年的历史——富平赵氏(兰山系)家族史挖掘记》,宝鸡市自来水公司原中干、老军人李振泽先生《老兵情怀》等等。
还爱好书评,上师范时为一篇小说写了《于平淡处见鲜明》,刊发80年代初的《宝鸡文学》报,曾为山西省临汾市农行行长杨天才先生《老院情深》一书写了《桑榆为霞尚满天》的序,为陕西工人报著名记者杨明洲先生文集写了《乐为百姓与呼》,发在时尚杂志《今传媒》上;还曾为西安著名作家、文化人韩星海先生写的《苦乐年华》、东岭集团掌门人《李黑记文集》写的书评《东岭长青树最给力的注脚》,为原市委宣传部长陈同钢先生文集写的书评《激情和理性思考的真实记录》,为原宝鸡市委副书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著名诗人三本诗集写的诗评《阳光照在需要它的地方——陕西诗人孙晓杰诗作印象》等,有数十篇吧。

(与同济大学教授杨晓林(左)、著名作家赵韬渭水河畔留影 )
1985年,中央电视台在家乡麟游拍摄上下集电视剧《麦客》,突然喜欢上了影视剧本写作,那时“出生牛犊不怕虎”,便也写起影视剧本,写完了不管好坏,向电视台、电影制片厂,邮票一贴“哐”就扔进信筒。可几年过去,却说皆毫无声息。
2000年初,我被借调到陕西省建设厅办杂志,当时陕西兴起“栏目剧热”,一时间西安台的“狼人虎剧”、“西安故事”、陕西台的“都市碎戏”、“百家碎戏”很是火热,我便又重操旧业。剧本被拍了,播出了,就有了精神动力,短短几年间竟然写了400多个,后来还“跨黄河”、“过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武汉、上海、北京电视台及全国数十家台播出,长的四、五集,短的三四十分钟,多达200余个。从2008年开始,便专伺剧本了,被多位影视人邀请,首次冲出潼关,进北京,去浙江,下广西,赴山西,到石家庄,去承德,到东北,和十几个公司合作,与本地多家公司联系,有好几次陕西公司让北京朋友找个“大编剧”,北京朋友却把我推荐给了他们,来了个“本土写手”经北京朋友“返销”到了家乡,参与了好多部电视剧连续剧的创作。电视剧是个团队艺术,进展缓慢,后来我又主攻电影剧本,倒陆续拍了几个,近年微电影兴起,我又发狂创作,也有小话收获。经多年折腾,我手下功力见长,有朋友请去了,三五天、或者一个礼拜,就可弄个东西。有个老总对我的评价:一、实诚,善于与人合作;二、手快,短时间能弄出来;三、有真功夫,各种题材都能写,但缺乏机遇,没走出来。
到目前拍摄电影剧本3个,微电影10个,其中《墨宝》荣获山西微电影大赛二等奖,全国三等奖,《追梦》获中国中铁文联第二届“金路杯”微电影大赛最佳制作奖、最佳人气奖。播出的电视剧有:五集剧《桃花坡》、四集剧《村长家事》(《西安电视台》),长篇剧大多因资金问题而在缓慢进行中。近年参与了好多部电视剧的创作。2007年,根据著名作家贾平凹中篇小说《晚雨》创作20集古装剧《真假县太爷》,正与有关公司接洽拍摄事宜。2008年,深入河北枣强县大营镇采访,参与20集电视连续剧《天下裘都》创作。2010年,参与北京北大星光影视公司30集电视连续剧《大营救》创作。2010年创作30集电视连续剧《霹雳火行动》,2012年参与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改编40集电视连续剧本创作,参与了以中国农科城杨凌为背景的电视剧《撒种成金》的创作工作,参与电视连续剧《榆阳秋》等创作,为中国网络电视台提交30集反腐电视剧《铁血书记》、《雾都生死场》故事大纲,受到好评,特写感谢信。现手头正创作的有30集现代电视连续剧《幸福童谣》、20集年代戏《关中宝贝》、30集年代戏《关中星火》、清官戏《大明清官袁可立》、当代戏《幸福楼里的娘儿们》、《胭脂岭传奇》等。

这期间,我也参与了一些为当地官员、企业家、各类先进写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应景文章的写作,还参与过省、市、作协、职协、杂文散文协会等组织的采风活动,也曾受邀为许多影视公司撰写形象宣传片脚本、解说词,前二年,还为西安市一家大型企业撰写长篇企业文化研究书稿,长达23万字多字。近年我还做了一些“善事”,怂恿几个老革命、老干部并亲历亲为帮他们将家史、个人史写成书,让他们享受“人生三立”最高境界“立言”的快乐……
近年宝鸡媒体《宝鸡日报》、《市民周刊》、宝鸡电视台、宝鸡电台、《西秦文学》和搜狐、华狐、戏剧界等多家网站多次以《罪恶编剧:吴万哲将100多个碎事变为碎戏》、《碎戏编剧“快枪手”》、《多产编剧吴万哲》等为题进行报道,《魅力人生》还给我做了专访,我对媒体朋友高度关注表示最真挚感谢。
当前,年轻人中,据说30%是大学生,20%是中专生,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普及,写作已不在是高难度职业,人人都是作家,都是记者,都是编辑。但不光社会上,就是一些企业,甚至行政事业单位,写材料、写实用文的人还是很缺乏的。许多大学生虽然学历很高,但写出材料来还是很“嫩”,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研究生参加“公考”、“事考”,可却大多被“申论”分数低而挡在门外……我明确告诉他们,不是他们不会写,而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写”!于是,我便萌发了办一个公益讲堂,我们都是“实战派”,通过自己毕生用生命体悟到的“怎么写”,告诉给想学写作的朋友们。这就是我做这件事的初衷。

还有一条,前不久忽发一次眩晕,差点与这个世界拜拜,多亏几个好心人将我紧急送往医院。我至今不知道谁是我的“救命恩人”,做这件事,也算是对社会一种回报吧。我开玩笑说,以后,我晕倒在经二路,听过我课的朋友会说:这个老头我认得,不会讹我的,会快点把我送往医院吧?宝鸡人心灵越来越美,公益活动方兴未艾,我这样做,也算个“文化志愿者”吧?
消息传出,支持者众,反对者也不少。其理由是:现在人都讲钱,文化没落,有人发米发面发油送鸡蛋,叫老头老太去听保健课,还没人去,你讲得再好,谁去听?还有人说,你不收钱,别人会把你看得不值钱,不从管理,又珍惜机会,讲堂也就办不下去。这些话也许不无道理,但我还是坚持公益性,衷心希望“吴粉”们能体谅老夫苦心,自行组织,自我管理,特别注意安全,让我们的小讲堂办得红红火火,长长远远。
许多热心老板、朋友,积极提供场所,愿意免费讲课,他们中有著名作家,也有大学教授,有才华横溢的小字辈,也有已愈7旬的老作家。还有远在北京、山西、西安、咸阳、渭南、安康、商洛的一些朋友也或在微信留言,或打电话表示支持、鼓励,有些大书法家、大画家、大作家也争相发来贺词,书画作品祝贺。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希望合作,我实在不知道这件事的前途如何,只有待前途明朗再进定夺吧。
陕西有个方言叫“佯狂”,意即东北话的“得瑟”、北京话的“臭美”吧?人的生命,说强大很强大,说脆弱也比不了一只蚂蚁,今天还在人五人六活着,明天早晨起来能否穿上鞋子也就不知道了。趁现在还活着,那就大大胆胆佯狂一次,任凭别人说三道四,或者嘲讽、打击,反正我豁出去了!
海明威曾说:“只要写作成了你的主要毛病和极大快乐,那么只有死才能止住它。”死过一回的我,对这句话更有了真切感受。还有人会问:你能力怎么样啊?于是,我便来了个“祼奔”,把我的肠肠肚肚全部晒在这儿,任您评判好吗?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所以我的小讲堂取名“创意写作”,至于什么是“创意写作”,这儿就不暴露了,等你来听了就知道了。这也叫“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吧?呵呵!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和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乡魂》,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