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人生之十一
纸媒情缘
作者:吕松筠
《纸媒情缘》顾名思义就是与报纸结缘。友人牟诚就是与报纸结缘的一位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他这一生都与报纸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退休前,他与报纸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在编辑《影视广播图书周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退休后,直到现在,早已过古稀之年的他还在接受委任坚持编辑《夕阳书画园地》这份深受老年书法爱好者喜欢的报纸。尽管没有任何报酬,但他无怨无悔,累并快乐着。
每当提及报纸及办报的那段经历,牟诚都会显得异常兴奋、激动,继而侃侃而谈......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牟诚的挚友,我也很喜欢报纸,不仅喜欢看,而且还喜欢收藏。在我家书柜的最下层,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摞十几年前直到现在的长春日报、长春晚报、新文化报、吉林日报、城市晚报、东亚经贸报、东方老年报、长春老年大学校报、影视广播图书周报等各种报纸。
前些年,我一直是去报亭买报纸,后来,我在社区帮忙,所在社区为我这位老党员订了一份长春日报。由于长年与送报员打交道,我们之间都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开始时也不太理解我,曾不止一次地问我,阿姨,您怎么这么喜欢报纸呢?现在谁还订报纸呀?全小区也没有几家订的,只有您对报纸情有独钟。我笑着回答,我与报纸的缘分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报纸和书是我一生的精神伴侣,它们如同我的情人一样,今生今世都不可能分开。
缘于对报纸有着的共同爱好,我与友人牟诚之间的话题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有一次老年文友会活动时,一位文友带来许多份报纸,大家每人都拿了一份。我也拿了一份,打开一看,一行醒目的标题即刻映入眼帘《夕阳书画园地》,副主编:牟诚。我一看是好朋友编辑的,于是,我顺手又多拿了几份。带着几分好奇,我在聊天时问他,这份报纸是你编辑的?他说是的。我又问,什么时候开始编辑的?他说,疫情之前,大概有六、七年了吧。我又问,你退休前不是一直在编辑《影视广播图书周报》吗?一辈子都和报纸打交道,退休后还在继续,而且还是没有报酬的义务奉献,你是怎么想的呢?
牟诚沉思了片刻,继而滔滔不绝地和我讲述起28年前那段工作经历,那是一段如火如荼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当年的青年人,在曾经的七八十年代,那个奋斗的年龄里,大家都不选择安逸,争相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他是1986年3月份从长春广播电视局被调到长春日报社的,主要是负责《影视广播图书周报》的编辑工作,当时的市委宣传部领导对他寄予无限的期望,还从其他单位调来五位同事协助他一同工作。面对全新又陌生的工作内容,他信心满满,并虚心向老同事请教,不耻下问。
牟诚自从被调到长春日报社以后,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一致的好评和赞扬。同部门的一位老同事关娴前辈曾经在一篇题为《奉献爱的人》一文中这样写到:“与牟诚相识至今已有38年之久。那是在1986年的三月份,因工作需要,我们在一起共同创办了一份新的报纸《影视广播图书周报》,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位温文儒雅、风度翩翩、英俊潇洒、满面春风的青年人很有礼貌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彬彬有礼地和我打着招呼。当时,我的眼前一亮,心中暗喜,这就是将要在一起的工作搭档,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一同办好《影视广播图书周报》。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了难忘的办报生涯,在我的眼里,牟诚就是一个工作狂,他不但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而且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奋耕耘,谦虚谨慎,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那些年,我们在一起工作,相处的很融洽,牟诚的工作能力很强,文采飞扬,而且素质也非常好,我们之间没有任何代沟,《影视广播图书周报》曾经一度风生水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每个时代,都有令人们崇尚的英雄;每一种职业,都有让人们敬仰的标兵。他们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付出坚守中,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他们在平凡而又光荣的岗位上,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牟诚就是这许许多多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身影中的一位,在《影视广播图书周报》这块沃土上,他如鱼得水,挥洒自如,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他钟爱的记者生涯和新闻事业”。
关老对牟诚的这段评价丝毫都没有夸张,这一点在我们近两年的接触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1986年4月9日,在牟诚与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期《影视广播图书周报》带着羞涩和乳香问世了。这是献给春城父老乡亲的一件弥足珍贵的精神大餐。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牟诚很欣慰。
接下来的17年中,牟诚不断地创新、改版,并亲自撰写报头,把《影视广播图书周报》办的红红火火,风生水起,领导和同事们对他都是刮目相看。
《影视广播图书周报》留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因为,我老爸就是该报的忠实读者,铁杆儿粉丝,头几年,他每周一都坚持去报亭购买,后来,他干脆就一次性订阅全年的,因为有时去晚了就买不到了。
2003年,因工作需要,牟诚即将离开他心爱的工作岗位,离开并肩战斗过的同事们,要调去新的工作岗位。虽然,不能再继续接触这项工作了,但17年中经他们手编辑的884期《影视广播图书周报》以及办报过程中他们受过的苦,挨过的累,忍过的痛,遭过的罪,都将成为他人生的宝贵财富与积累,照亮他今后前进的路。他深深地体会到,人的不寻常的经历能使人成长,能让人学会更多的本领。
2010年,牟诚到了退休的年龄,可是缘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对纸媒的情有独钟,他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继续留在原单位义务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018年,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创办的《夕阳书画园地》因原编辑年龄偏大,故推荐牟诚接替他的编辑工作,当时,牟诚正在给他的学生们上书法课,他的社会活动也很多,而且他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可是,缘于对报纸的那份热爱和执着,缘于他是一名共产党员,缘于他曾经是一名军人,是共产党员就要时刻听从党召唤,是军人就要时刻准备上战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无偿地、默默地为老年书画研究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年来,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按时完成了领导布置的每一期任务,共编辑出《夕阳书画园地》近30期,深受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牟诚对纸媒有着深深地感情,记得他有一篇随笔《纸媒阅读:滚烫的人生》,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2024年3月15日下午5点30分,我搭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往北京(中转)。拿登机牌走向登机口,入舱后,我随便问了乘务员一句:“有报纸吗?” “有,在那儿,自己拿吧”。她手一指,我就看到了这份当天的《北京青年报》。 这个年代,读报的人已经相当稀少了,偶有阅读者都有可能被当作异类。
捧读,不只是为了打发在飞机上的时间,因为中转换乘后还有空中的十二个小时连续飞行。更重要的,是我,作为一个曾经的新闻人的自敬、自觉和自悟。
展开手中这份二十版的《北京青年报》,仿佛回到了那个人人争从报纸上获得信息的时代。当年的《北京青年报》本就是报业中的翘楚,而今虽然纸媒市场早已风光不在,但展开它品读,仍然能够感受到它昔日的余温。
从版面的设计与安排上,更能够看出编采人员的匠心独运。 除新闻外,关注“三•一五“专版,另有八块版的文艺追踪评论,以及版面中的艺聚焦,青影院,艺深读,艺舞台,青剧场,青书展,艺齐赏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这在过去,对阅读者必定是一次文化艺术的饕餮盛宴。
我对报纸依旧情有独钟。此刻,为同行从业者的品牌充当一次粉丝,尽管改变不了纸媒的疲态,但心中那份情结仍在,以我的真心致敬那些在纸媒岗位上依然坚守和付出的同行们。那一段岁月,时值我的青年到中年阶段,我和许多年轻的编辑记者一道,在单位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参与了众多大型活动的采访,兼之完成了本报诸多期的版面编辑及审定工作。
我热爱记者这个岗位,更热爱我工作着的新闻集体。作为新闻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历行了我岗位上的职责。那些年,那些事,我和我的同行们,度过了一段曾经难忘的时光,和我的伙伴们一道履行了属于我的使命。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虽不在岗位上,但那份责任感还在心中,变成了义务;没有丢掉当年的“魂”。记者的“魂”在,道德就在,良知就在。”
这就是我的挚友牟诚《纸媒情缘》的故事,据说,他家的书柜里至今还保留了许许多多的报纸样刊,我能想象得出来,那些虽有些泛黄,但依旧散发着墨香的、凝聚着牟诚心血的一摞摞的旧报纸、新报纸,一定会被主人深深地宠爱着,像对情人一样地对待它们,它们也将永远陪伴着我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