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次去火车站,家里的长辈总会再三叮嘱:“不要买切好的西瓜。”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直到有一天亲眼见识了其中的门道。卖西瓜的水牌上醒目地写着“一元一片”,可在角落里不起眼的地方,却有一行小字:“大片五元。”你随口说买一片,老板笑呵呵地递给你一块硕大的西瓜,结账时才发现,原来一片不一定是一元,而是一刀割出来的整块,硬生生被宰了一笔。
类似的事情,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屡见不鲜。新疆人卖切糕的套路,更是让许多人记忆犹新。你说要一两,结果老板手起刀落,给你切了一斤。你问他多少钱,他淡淡地说“二十五。”多数人自然以为是二十五块一斤,结果一称下来,几百块跑不掉。你不想买?别急,一群手持刀子的“兄弟”立刻围上来,只能乖乖掏钱,买个哑巴亏。
这样的“聪明生意”,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一些国人的商业基因里。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可这种做生意的方式依然没有改变。过去的黑心商贩是明目张胆地欺骗,而如今的“聪明人”则变得更加隐蔽,更加精细。他们不是掺假,就是欺骗,很少有人愿意踏踏实实做买卖。而那些真心想做个匠人、把一门生意做好的人,往往也被周围的环境逼得无路可走——因为在一个讲求“聪明”的市场里,老实人根本生存不下去。
“聪明”背后的套路
做餐饮生意的,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科技与狠活”。要想食材成本低,味道又好,就得靠化学添加剂的“加持”。猪肉可以用泡发剂让它变嫩,鸭肉可以变成牛羊肉,甚至千年的尸体都能做成美味的五花肉。粉丝可以做成鱼翅,淀粉可以变成燕窝,人们吃着这些所谓的“美味”,还赞不绝口,殊不知背后是怎样的“聪明”操作。
这些年来,食品行业的“聪明”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餐馆后厨的油能重复使用几十遍,一些大排档的火锅锅底竟然是捞起来重新煮的,甚至连烧烤摊上的羊肉串,也可能是用老鼠肉或者鸭肉做的。只要消费者吃不出来,只要没有人揭露,这些商家就能继续心安理得地赚钱。他们信奉的不是诚信,而是“能骗一个是一个,能赚一点是一点。”
美国人的“傻气”
初到美国,最让我惊讶的,反而是这里人的“傻气”。有一次,家里的水龙头坏了,我拆下来去Home Depot买一个新的,顺便问工作人员有没有同款。工作人员看了一眼我手上的旧水龙头,随手拿了一个新的递给我,说:“这个终生免费更换。”我愣住了:“可是这个水龙头用了二十多年了啊?”他笑了笑:“没关系,拿去换吧。”没有问我在哪里买的,没有要收据,就这么直接换了个新的。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在Costco想退一个用了五年的折叠桌,理由是“家里买了新的”。让我惊讶的是,美国的Costco竟然真的给他办理了退款,而丝毫没有怀疑他的动机。但同样的事情,放在上海的Costco,就完全行不通了。因为中国人太聪明了,一旦允许无理由退货,商家就等着破产吧。买衣服,穿了几个月再来退;买电器,用了几年再来换新的;甚至有些人会故意买贵的东西,使用一段时间后再退货……如果商家不设防,那就只能关门大吉了。
在国内,人们习惯了“聪明”至上的游戏规则,讲诚信的人成了“傻子”,讲规则的人成了“冤大头”。许多人觉得,美国的商业模式太天真,根本不适合“精明”的国人。可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天真”,而是信任的力量。在一个大家都讲信用的环境里,社会才能更简单、更高效。而在一个人人算计、处处设防的地方,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疲惫和焦虑。
简单的生活,更幸福
来到美国的这些年,我渐渐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刚来的时候,脸上写满了苦大仇深,走在街上总有种被欺负、被算计的感觉。可慢慢地,我发现这里的人都很简单,笑容也更加真诚。没有心机,没有算计,大家遵循规则,做生意不需要防着谁,买东西不用担心被坑。生活变得简单,日子也就变得幸福。
曾经,我以为“聪明”是一种优势,可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聪明,是活得轻松自在,而不是天天绞尽脑汁算计别人,甚至害怕别人比自己更“聪明”。当一个社会充满了“聪明人”,反而是最不值得骄傲的事情。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道理,很多人可能永远也不会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