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魂剑气照丹青——马学林《赞冯婉贞》组诗艺术探骊引 言
在近代中国抗击外侮的烽烟中,冯婉贞率领谢庄民团痛击英法联军的壮举,犹如暗夜惊雷震撼神州。诗人马学林以十首不同体裁的诗词,构建起一座横跨律绝词牌的立体诗碑。本文将从意象熔铸、史笔诗心、格律突围三个维度,解析这组作品如何以传统诗词为载体,完成对民族女杰的艺术重塑。
一、红梅铁甲:意象系统的三重编码(一)自然意象的武学转喻
组诗中反复出现的"红梅"意象("红梅傲雪立寒枝""铁骨红梅傲雪残"),实为冯婉贞梅花拳传承的诗化投射。在《七绝·上平四支》中,"红梅傲雪"既是对其武术流派的指认,更暗合《周易·说卦》"震为雷,为龙,为玄黄"的刚健之象。诗人巧妙将武术招式转化为视觉符号:如《鹧鸪天》"剑花挑落夷人帜"的"剑花",实为梅花拳"踏雪寻梅"式的身法写意;《山花子》"血淬冰魂护故关"的"冰魂",则是"寒梅吐蕊"招式的精神提纯。
(二)兵器意象的历史定格
马学林对冷兵器的艺术处理独具匠心。《七律·下平八庚》"刀扫狼烟除鬼魅,枪陪残月护乡城"中,"刀"与"枪"不仅是作战工具,更成为时间容器——"残月"暗示1860年八月廿三日的夜战场景,"狼烟"则凝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烽燧。这种时空压缩在《五绝·下平七阳》达到极致:"寒刃破夷霜"以"霜"字勾连秋夜寒光与历史风霜,使兵器成为穿越百年的诗学透镜。
(三)气象意象的精神图谱
组诗中的"春雷"意象形成独特的声学系统。《七律》结句"千年傲雪喜春声",将1860年的杀伐之声与惊蛰雷音叠合;《天仙子》"犹震谢庄春雪枝"更以声波震动催发红梅绽放,暗合《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的生命哲学。这种"雷震—花开"的意象链,在《翻香令》"肝胆照沧江"中达到高潮:雷霆之声融入江涛,铸就民族精神的永恒回声。
二、史册诗笺:记忆书写的双重视域
(一)微观叙事的诗性突围
面对正史对民间抗敌的简略记载,马学林选择细节重构历史现场。《七绝·下平一先》"金枪壮志破夷连"的"连"字,暗指英法联军"连续射击"的近代火器,与"金枪"代表的传统冷兵器形成戏剧张力。在《山花子》"血淬冰魂护峻岭"中,诗人以"淬"字勾连锻造工艺与精神磨砺,使谢庄之战升华为民族精魂的淬火仪式。
(二)集体记忆的意象重构
组诗对"谢庄"符号进行多重编码。《鹧鸪天》"春日犹来谢树枝"将战场故地转化为记忆萌发的生命体;《天仙子》"犹震谢庄春雪枝"则通过声波震动,使地理空间成为历史记忆的共振腔。这种艺术处理在《翻香令》"护谢庄、史册散奇香"中臻于化境——"香"字既指梅花清香,又喻史册墨香,物质性与精神性在诗行中浑然交融。
(三)女性书写的维度突破
马学林刻意解构传统闺阁诗的审美范式。《五律·下平七阳》"冰心融雪魄,铁骨淬梅香",以"冰心—铁骨"的刚柔并置,突破"妇德—妇容"的古典框架。更值得关注的是《鹧鸪天》"云台未录胭脂策"的史观批判——"云台"作为东汉皇家档案库的象征,与"胭脂策"(女性功绩)形成制度与性别的双重对峙,揭示历史书写的性别盲区。
三、旧瓶新酿:格律容器的现代转型
(一)律诗结构的时空折叠
在《七律·下平八庚》中,诗人创造性地运用"千年/百载"的时间对仗:"千年傲雪喜春声"与"百载犹知巾帼誓"形成历史纵深的镜像反射。这种"时间蒙太奇"手法在《五绝·上平四支》"春雷醒树枝"中得到延续——"春雷"的瞬间爆破与"树枝"的缓慢生长,构成动力学的时间诗学。
(二)词体容器的意象扩容
马学林对传统词牌的改造颇具先锋性。《天仙子》末句"犹震谢庄春雪枝",突破韦庄体原有的婉约格局,以"震"字植入声学暴力。《山花子》下片"梅花香散染山川",将李璟原调的愁绪转化为精神弥散的空间诗学。最具突破性的是《翻香令》"剑花战破敌军邦",将苏轼体的闺怨气息彻底置换为战争美学的阳刚叙事。
(三)韵部选择的象征系统
诗人对韵部的考究暗含文化密码。《七绝·上平四支》选用支韵,其细微的齐齿呼发音(如"枝/时/奇"),恰似梅花破雪的窸窣声响;《山花子》采用第七部寒韵,通过"残/寒/鞍"的闭口韵收束,模拟出金戈撞击的金属质感。这种"声韵表意"的实践,在《五律·下平七阳》"春雷震八荒"中尤为显著——阳韵的洪亮开口,与惊雷的声波震动形成通感效应。
结 语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犹如十面棱镜折射出冯婉贞的多维面相。在"红梅—铁骨—春雷"的意象体系下,诗人既完成了对历史现场的文学重构,也实现了传统诗词的现代转型。当我们在"百年惊曙阳"的诗句中触摸到民族觉醒的脉搏,在"肝胆照沧江"的词韵里听见精神传承的涛声,便真正理解了何为"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不仅是对巾帼英雄的礼赞,更是汉诗艺术在当代的铿锵回响。
马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