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光芒的灵渠精神
董勇华
那年,我有幸参加了桂林市图书馆读者协会组织的灵渠考察活动,那一天,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大家边走边看,认真地讨论、记录,收获颇多。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一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在兴安严关镇同志村委赵家堰村,灵渠流到这里,有一处堰坝一一这就是赵家堰。
堰坝是建筑在渠道里的一种栏河蓄水、引流入沟灌田、或积水推动简车的设施。现今能见到的堰坝,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石块砌成的半圆形堰坝,与石砌陡门相似;另一种多建在河面较宽的渠道中,比如赵家堰。它的结构,一般都用长木桩密排深钉,框架里堆砌鹅卵石,砌成高3-4米的斜面滚水堤坝。较简单的,不用大小框架,堰坝上开有堰门宽约3米多米,以便船舶往来。赵家堰实际上是陡堰合一。
堰坝约50米长。堰坝的右边,有个约3米的口子,一般称它为堰子。实际上这种设计,是陡堰合一,在整个灵渠当中,最难上下的就是这个赵家堰。从地形地势上看,载货船只到达这里时,货物从口子这地方向下,到下面马上就是一个几近90°的拐弯。货船要想摆直航运,是相当难的。所以,那个时候的船工,要过这地方是最困难的。据带领我们游览的兴安县博物馆陈兴华老师说,当时有可能比今天我们看到的还宽一点点,这个地方是灵渠上最考验船工的。那么怎么过堰坝呢?比如,货船从桂林回来以后,它要成功运上这个地方,船工们就得想办法。原来堰坝对面有一棵很大的柳树。船工们先将其在柳树上捆好,绳子在船上有个脚环,它的专用名词叫做绞桶,一绞一绞的,通过船只上的绞桶一点一点往上拉;第二个办法就是人下水,在水里推着;再有就是拉纤,比如有十艘船,船老大们就商量,大家一起,先把先到的船,九个人十几个人,绑好绳子,喊着号子,一一把船拉上来!
自两千多年前,灵渠建成以来,直到1938年桂黄公路通车以前,一代代灵渠船工作为一个群体,就一直活跃在这条古运河上。在有几近直角拐弯的赵家堰,货物上下堰口,最需要的就是团结协作精神,这不就是灵渠精神的宝贵组成部分吗?
站在堰口对面古老斑驳的南渠堤岸垒成的巨石上,我仿佛看到一一船工们有的跳入水中推,有的肩上纤着胜子在拉,用热血和汗水凝铸成生命之歌,耳际边似乎听到了船工们整齐豪迈、锂锵有力的号子声。看,这是什么精神?这不就是我们今天走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急需的团结奋斗的精神吗?这也是一种坚韧不屈的灵渠精神一一一种光芒闪耀的时代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它就会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战胜前进路上的一个个困难,克服一道道阻碍。让我们携手前进,把每个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同舟共济,去创造更多的奇迹……
作者简介:董勇华,男,1972年12月生,中学副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发表于《桂林日报》《广西广播电视报》,《无悔的铺路人》曾获县演讲比赛二等奖,诗朗诵《为了大地的丰收》2022年12月获桂林市总工会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