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进文(乐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周末不忙,广州逛逛。2025年广州第一游去来到广东贡院(明院楼)老广东“放榜”的地方,一起寻找鲁迅在广州工作生活的痕迹,那你知道古代广东放榜的地方在今天的哪里?答案就是广州鲁迅纪念馆。(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它位于广州著名老街文明路的215号,由清代贡院“明远楼”和鲁迅曾居住过的大钟楼构成,两座楼虽然不是紧邻着,但共属于一馆。就文化而言,也有着微妙联系。世人皆道广州历史悠久,知道这里藏着“清末四大贡院”的却是少数。感受古代学子“考学”的地方,在走进明远楼之前,先和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它和广东贡院的历史。
广东贡院、顺天贡院、 江南贡院和河南贡院并称为“清末四大贡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如今遗存的则是清代的建筑,斯人已随尘烟去,空余贡院前庭存。
全盛时期的广东贡院有11708间号舍,每到乡试之时,全广东渴望金榜题名的学子就会云集于此,为了理想笔走龙蛇,秉笔直书。仅仅在清代,广东贡院就走出举人6000余名,是广东籍官员的摇篮。
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有了成熟且复杂的体系。要先通过县、府的童试成为“童生”,再通过学院的院试成为“秀才”,才能获得乡试资格。在广东贡院进行的,是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则是“解元”。所以,能够到广东贡院参加乡试的考生已是翘楚。而在乡试之后,还会在次年进行会试和殿试,不过是在京城礼部和皇宫中进行。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所谓连中三元,就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拿第一,文科举历史上总共也只出现了17次。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考试,原来的号舍渐渐废弃,如今留下的明远楼,是科举考试时主考官的驻地。
明远楼取自《大学》“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又因它的外墙、柱子和栏杆均是红色的,所以被人们叫做广东红楼。
这座木结构两层阁式建筑,采用传统的歇山顶和琉璃瓦,就藏于如今居民区密布的小路旁。
它在广州鲁迅纪念馆的左侧门走几分钟路程,左拐直走两百米就能抵达,但也是纪念馆的一部分。
到了今天,楼的四周已经被现代建筑包围,唯有参天古树见证着时间的流逝,科举考试时的庄严,其中有两棵木棉树树龄已经超过100年。
阳光和煦,时光恰好。行走其间,岁月沉淀的历史沧桑感四处蔓延,如果穿着长袍马褂漫步楼庭之中,更有穿越时空的错觉。
进入明远楼,展览呈现的又是另一种风格。细节满满的模型让游人感受着广东贡院清代时最真实的模样,通过讲解,人们还可以了解科举制的兴衰和贡院走出的名人。
要知道,清朝就有三位状元从这里开启梦想之路,康有为和梁启超也在此激昂文字。
对了,在广东贡院明远楼和大钟楼西侧,在它的东南面有一段龙虎墙,是被列为广州市保护文物单位的另一个历史遗存。龙虎墙即放榜墙,因放榜多在九月的寅日或辰日,寅属虎、辰属龙,故而得名。
在这段长约30米的斑驳青砖墙前伫立,闭上眼睛,仿佛还能感觉到古时科举考生焦急等待的心情,可以说相当应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