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
西府有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宝智
有感于一则民事纠纷,我授权代理,为了钱,致百姓利益而不顾,沙砾土地荒废多年,只为收承包费,而事实是那片土地栽植不了果树,发包方和承包方各怀鬼胎,当地政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导致民事诉讼,有句古训 "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句古训穿越千年时空,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依然掷地有声。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扉页,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金钱始终扮演着双面角色。它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又是考验人性的试金石。从以物易物到货币流通,从金银铜钱到数字货币,金钱的形式在不断演变,但它对人性的考验却从未改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重新审视金钱的本质,思考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
货币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换,这种交换方式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货币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作为一般等价物,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在中国古代,铜钱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丝绸之路上的商队正是依靠货币的流通,才得以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西方,同时带回异域的珍宝和文化。宋朝时期,交子的出现更是开启了世界纸币的先河,推动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社会,资本的力量更是无处不在。从科技创新到基础设施建设,从教育医疗到文化艺术,几乎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领域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钱就像文明的血液,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金钱对人性的考验从未停止。在中国古代,许多文学作品都揭示了金钱对人性的腐蚀。《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为了财富不择手段,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红楼梦》中的贾府虽然富甲一方,但内部的腐败与堕落正是金钱带来的道德沦丧的写照。在现实生活中,为金钱铤而走险、出卖良知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消费主义的盛行让许多人迷失在物质追求中。人们购买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追求商品所代表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异化的消费观念导致许多人陷入"为消费而消费"的怪圈。物质与精神的失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习惯于用金钱衡量一切价值,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富性。
面对金钱的双刃剑,我们需要寻找超越金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之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种对财富的理性态度,强调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能违背道德原则。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对金钱与道德关系的深刻诠释。他虽身居高位,却将俸禄用于兴办义学、救济贫民,展现了金钱服务于社会的崇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建立正确的财富观。许多企业家将财富用于公益事业,支持教育、扶贫、环保等社会事业,展现了财富的社会价值。这种将个人财富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更需要重新思考金钱的意义。金钱本身不是罪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正如古人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既要善用金钱推动社会进步,又要保持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让金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而不是束缚灵魂的枷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金钱,这个人类文明的产物,既可以是照亮前路的火种,也可能成为禁锢心灵的枷锁。它的本质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智慧和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以"君子忧道不忧贫"的智慧,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忘滋养精神世界,让金钱真正成为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2025年3月14日李宝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