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归的雁阵》外一章
关 东 月
在那遥远而澄澈的天空边际,北回的雁阵宛如一幅灵动的画卷,徐徐展开。
春的气息刚刚在大地的角落里悄悄蔓延,北回的雁阵便成了天空中的信使。它们排着整齐的队列,或“一”字,或“人”字,像是天空中书写的象形文字,带着神秘的使命。那一声声雁鸣,划破长空,清脆而嘹亮,似是对北方大地久违的问候,又像是在向世界宣告它们的归来。
我站在广袤的原野上,仰头凝望这群远方的来客。它们的翅膀有力地扇动着,每一次挥动都像是在和气流搏击。那翅膀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透着坚韧与力量。雁阵在高空中飞翔,它们的身影映衬着蓝天,如同一个个黑色的音符在蓝色的乐谱上跳跃,奏响一曲归乡的旋律。
雁群飞过湖泊,平静的湖面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出它们的身姿。那画面,仿若上下两个雁阵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湖中的鱼儿也似乎被这壮观的景象所惊动,纷纷跃出水面,像是在欢迎这些长途跋涉的朋友。湖边的芦苇刚刚吐出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为雁阵的归来而翩翩起舞。
北回的雁阵,它们的旅程充满了艰辛与传奇。跨越千山万水,经历风雨霜雪,是什么让它们如此执着地回到北方?是对旧巢的眷恋,还是对那片曾经栖息繁衍的土地的深情?我想,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本能,是镌刻在基因里的对故乡的热爱。
看着雁阵,我不禁联想到人类。在这广袤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如这北回的雁,远离家乡,在异地漂泊。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雁阵这般,坚定地踏上归乡的路途呢?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忙碌,似乎冲淡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许多人在名利的追逐中,迷失了心中那片故乡的净土。
雁阵继续向着北方飞去,它们的身影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天际。但它们在空中留下的轨迹,却像一道深深的印记,刻在天空,也刻在我的心中。那是一种对家的向往,对根的追寻,它让我懂得,无论走得多远,故乡永远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如同北回的雁阵,无论风雨如何,终要回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土地。
在雁阵离去后的天空下,我静静地伫立着,心中满是对这些生命的敬畏。北回的雁阵,不仅是一道自然的奇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我们在这纷扰的世界中,坚守心中的那份对家、对根的执着与热爱。
《 春 泥 歌 》
当第一缕春风轻柔地拂过大地,沉睡了一冬的泥土开始苏醒。那是春泥,带着冬的余韵,却又孕育着春的希望。
清晨,漫步于田野间,脚下的春泥软软的,像一块巨大的绒毯。每走一步,都仿佛能感受到它的呼吸。它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混合着腐朽与新生。那是去年的残枝败叶在泥土里分解、融合的味道,是旧的生命向新的生命转化的气息。昨夜的露珠还在春泥上滚动,宛如晶莹的珍珠,在初升的阳光下折射出五彩的光芒,给这春泥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润泽。
春泥是沉默的,它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在它的怀抱里,种子们正在悄然萌发。那些小小的、蕴含着无限生机的种子,被春泥温柔地包裹着。春泥给予它们养分,给予它们力量,用自己的身躯为种子们抵挡外界的风寒。它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孩子,不求回报,只盼望着新生命能够茁壮成长。
田野里,农民们扛着农具开始劳作。他们的脚深陷在春泥中,每一次抬起都带着春泥的眷恋。他们熟练地翻耕着春泥,那黑色的泥土在阳光下翻滚着,像是黑色的波浪。这是人与春泥的对话,是对丰收的期盼与对土地的敬畏交织的画面。农民们深知,春泥是他们的希望所在,是一年劳作的起点。
春泥也是生命的归宿。那些在秋天里凋零的花朵,飘落的树叶,最终都回归到春泥之中。它们在这里完成了生命的轮回,从绚烂归于平淡,又从平淡中孕育出新的绚烂。一只蚯蚓在春泥里穿梭,它是春泥的搅动者,也是春泥的守护者。它在泥土里钻来钻去,疏松着春泥,让空气能够进入,让春泥更加肥沃。
远处的山坡上,桃花盛开,花瓣随风飘落,轻轻地洒在春泥之上。那是一种凄美而又充满希望的景象。春泥接纳了这些飘落的花瓣,如同接纳了一个美好的梦境。它会将花瓣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让这短暂的美丽成为永恒的滋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泥会在春雨的滋润下变得更加肥沃。春雨如丝,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春泥上,如同奏响了一曲生命的乐章。雨滴渗入春泥的每一个缝隙,让它变得更加柔软,更加富有生机。在春雨的洗礼下,春泥上会渐渐长出嫩绿的新芽,那是春的使者,是春泥孕育出的新生命。
春泥,它是大地的馈赠,是生命的摇篮。它承载着过去,孕育着未来,在每一个春天里,默默地书写着生命的传奇。
作者 关东月,吉林人,现居广东佛山。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经典文学网签约作家,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文学艺术》副总编,《中外文化传媒》副主编,《当代精英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诗刊,《春风》《蔘花》,《青年月刊》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羊城晚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及各大媒体网络平台,有多篇获奖作品被选编入《当代华语作家获奖文集》,《中国亲情诗典》,《中国实力诗人优秀作品集》,《中国最美爱情诗选》,《中国精典小说,散文,诗歌集》等多部国家出版物文集。荣获全国首届东岳文学奖,第三届孔子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