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诗歌应警惕贵族化倾向
作者:杜一之
在当代诗坛,生态诗歌正逐渐崭露头角并受到越来越多诗人的重视,这无疑是顺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积极现象。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提升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入理解,生态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视世界的视角,它提醒着人们珍视自然、保护生态,在构建人类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
然而,在这一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下,生态诗歌创作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贵族化倾向。这种贵族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创作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脱节上。许多诗作像是在云端漫步,脱离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遭际,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翻开当下的生态诗集,满目皆是"闲坐庭前看落花"的雅致,"独钓寒江雪"的闲适,"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这些诗作大多出自生活优渥者之手,他们用精致的语言描绘着想象中的田园牧歌,却对真正的生态危机视而不见。这种诗歌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特权的炫耀,是对生态诗歌初衷的背叛。
这些诗歌往往一味追求“高大上”,停留在对自然的浅层赞美和对生态的抽象抒情上。诗人沉浸在对自然景观的精美描绘之中,只关注到自然中美好的、和谐的一面,如山川的壮丽、花草的娇艳、飞鸟的灵动,在诗中堆砌着华丽的辞藻,将自然描绘成一个远离人间烟火的纯粹美好的仙境。这种创作虽然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浅层的心理愉悦,却缺乏深度和内涵,更难以打动人心弦。
现实社会中,大多数普通民众的生活并非如诗中所描绘的那般美好无忧。低收入群体为了生活艰难奔波,他们常常要承受多重经济困顿的压力。他们可能每天都在为柴米油盐发愁,为了子女的教育、家人的医疗费用而焦头烂额。同时,他们还可能遭遇社会的歧视不公,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内心充满着焦虑失衡。这些“痛点”是社会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被很多生态诗歌所忽视。
那些充斥着大量轻飘飘、不食人间烟火内容的诗作,缺乏触动人心灵的“痛感”,实际上是一种虚情假意的表达。它们远离了真实的生活,没有扎根于大地,没有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现实给予应有的关注。真正优秀的生态诗歌不应只是对自然美景的孤立歌颂,而应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置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
诗歌从来都不是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纯粹艺术形式。古代的许多伟大诗人,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他们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兴衰、人民的疾苦紧密相连。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在诗中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民的苦难,其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令人动容。
如今那些贵族化的生态诗歌就显得过于狭隘和浅薄。生态诗歌不仅仅是关于自然的诗歌,更是关于人类如何在自然中生存、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歌。如果忽视了人类社会内部存在的贫富差距、不公平现象等,那么这种对生态的关注就只能是片面的、虚伪的。
人们需要的是能够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诗歌。当普通民众在生活中面临重重困难时,他们希望从诗歌中找到理解、找到力量,而不是看到一些与自己生活完全脱节的、华而不实的文字。如果生态诗歌只是少数人的精神游戏,只在小圈子里自我陶醉,那么它就失去了其广泛的社会价值。
贵族化的生态诗歌也难以真正推动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生态保护是一个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需要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如果生态诗歌不能反映广大民众的心声,不能唤起他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那么它就无法在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生态保护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克服生态诗歌创作中的贵族化倾向,诗人首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立场。诗人不能高高在上地俯视自然和社会,而应该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去体验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去感受他们与自然的联系。例如,对于那些在城市边缘挣扎求生的农民工群体,他们虽然身处喧嚣的城市之中,但他们可能对城市中的那一小片绿地、那几棵树木有着独特的情感。他们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可能会从自然的点滴中寻找慰藉。诗人如果能够关注到这些细微之处,将他们的生活与自然生态结合起来进行创作,那么诗歌就会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有生命力。
诗人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诗歌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具有影响社会风尚、引导社会价值观的力量。诗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的一种担当。通过诗歌,要让人们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社会公平正义、人类幸福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生态诗歌也不应局限于华丽的辞藻和抽象的抒情。可以借鉴叙事诗的手法,将具体的人物、事件融入到生态诗歌之中,使诗歌既有对自然生态的描写,又有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叙述,从而展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诗歌界也应该营造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创作氛围。鼓励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生态诗歌创作,特别是那些关注社会底层、关注人与自然现实矛盾的作品。通过诗歌评论、诗歌奖项等方式,引导诗人朝着更加贴近社会实际、更加关注民生的方向进行创作。
当代生态诗歌虽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贵族化倾向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只有克服这一倾向,让生态诗歌回归到社会现实之中,扎根于人民的生活,才能使生态诗歌真正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为推动新时代的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2025年3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