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熟虞山的松风竹影间,曾飘荡着中国古琴史上最清越的琴音。这座江南名山不仅孕育了"清微淡远"的琴学理想,更以其独特的地理人文滋养出一支影响深远的古琴流派。虞山琴派如深潭古井,既沉淀着千年文脉的精华,又映照出明清之际文人精神的嬗变,其艺术成就至今仍在琴弦上流淌着永恒的生命力。
一、山水形胜与人文渊薮
虞山北麓的七弦涧,溪水在嶙峋山石间跌宕成韵,这种自然天籁成为虞山琴派最初的启蒙。明代藏书家毛晋汲古阁的万卷藏书,为琴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严天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将虞山书院的讲学传统转化为琴学传承的脉络。钱谦益绛云楼的藏书灰烬里,飘散着琴派与诗派交融的文化基因。
严澂罢官归里后,在虞山脚下筑"云松巢",这里既是琴人雅集之所,更是精神修行的道场。琴人们以山为琴、以水为弦,在"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中参悟琴道。徐上瀛泛舟尚湖时,湖面涟漪与指尖吟猱形成的共振,成就了《溪山琴况》中最精妙的审美体验。
这个文人群体创造性地将经学注疏传统引入琴学,严天池校订《松弦馆琴谱》时采用的考据方法,与钱谦益注杜诗的精神一脉相承。他们用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待每个指法,使虞山琴派在创立之初便带有浓厚的学术品格。
二、琴学体系的范式构建
严天池提出的"清微淡远"四字真言,实则是儒家"中和"思想在琴学中的转译。他在《琴川汇谱序》中强调的"祛邪存正",将古琴从民间俗乐提升为载道之器。这种审美取向在《松弦馆琴谱》中得到完美呈现,二十二首琴曲如二十二幅水墨册页,在简静中见深远。
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二十四则,构建起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最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将"和"况置于二十四况之首,却在具体论述中融入道家"大音希声"的哲思。论"静"况时强调"声中求静",恰与宋明理学"主静"功夫论形成对话。这种儒道互补的思维模式,成为虞山琴学的理论根基。
琴派传人在指法创新中暗藏文化密码。当吴景略将"锁"指法演绎得如草书飞白,当查阜西在"吟猱"中融入昆腔水磨调,实际都是在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这些技术革新使古老指法获得了新的表现力,让《潇湘水云》的忧思穿越时空依然动人心魄。
三、跨时空的艺术辐射
庄臻凤《琴学心声谱》收录的《梧叶舞秋风》,在看似即兴的旋律中暗含严派琴学的结构美学。这首琴曲在吴景略指下重生时,节奏处理吸收了琵琶轮指技巧,展现出虞山琴学强大的融合能力。这种开放性与保守性的奇妙平衡,正是该派延绵四百年的关键。
当查阜西将《潇湘水云》灌制成唱片,当吴景略在中央音乐学院重构教学体系,虞山琴学完成了从文人雅艺向现代学科的关键转型。他们既保持着对"声少韵多"传统的敬畏,又大胆吸收西方音乐记谱法的优势,这种文化自觉使古琴艺术在当代获得新生。
今日虞山脚下,年轻琴人用石墨烯弦演绎《良宵引》,在数字录音棚中捕捉手指与丝弦摩擦的微妙震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恰似严天池当年融合浙操徐门与江派琴学的历史重演。古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在虞山琴派的基因里早已写下注脚。
虞山琴派四百年的传承史,恰是中国文人精神在琴弦上的显影。从严天池删汰繁声的革新勇气,到当代琴人在全球舞台的文化自信,这条绵延的琴脉始终保持着"变易"与"不易"的辩证统一。当《流水》的旋律在国际空间站响起,我们终于理解,虞山人守护的不仅是七弦雅乐,更是中华文明最精微的精神密码。

金思宇先生
(作者:金思宇 系全国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
